主持人(以下簡稱「問」):今天讓我們談談美國史上第三強的颶風麥可。美國從10日開始就受它影響,造成很大的災害;不久前才有佛羅倫斯颶風,嚴重影響西太平洋地區。颶風橫掃之下無堅不摧,美國因此把它當作國家級的災難,請汪教授分析。
颶風重創美國
汪中和:以颶風季平均來說,今年大西洋的颶風產出量是偏低的,到目前為止比較強烈、達到四級以上的颶風只有兩個,但影響很大。就是剛過去的麥可,還有九月初到九月中的佛羅倫斯。一個從美國的東部,另一個從東南部墨西哥灣的方向往東北登陸,帶給美國非常慘重的損失。
麥可登陸的風速是今年颶風季中最強的,每小時高達50公里,非常驚人。而它所帶來的衝擊,更是超乎大家預料。佛羅里達州長曾提醒民眾,務必做好防颱準備,大家也確實事先防範,但還是被它的強度所震驚。
災區像戰爭後的殘骸
我們說麥可很「強」,是從三個方面來看,第一是強風,第二是豪雨,第三是暴潮巨浪。這三個特性在這兩次的颶風中發揮的淋漓盡致,沿海地區淹水的情況,以及被巨浪摧毀的城鎮規模,都是以前少見的。美國今年因麥可和佛羅倫斯颶風帶來的損失,估計超過10億美元。
佛羅里達州長曾說,他看到災區的模樣,就像戰爭蹂躪過一樣。州長曾眼見戰爭在世界各地帶來的傷害,沒想到大自然也在自己的家園造成如戰爭般怵目驚心的景象。這是需要我們提高警覺、深刻防範的。
問:這些狂風暴雨就像大自然在發飆一樣,讓人們顫慄。請問汪老師,這跟暖化是否也有關係?為甚麼會發展出如此「兇猛」的氣候狀況?
暖化把颶風「餵飽飽」
汪中和:這個問題跟暖化絕對有直接相關,我們先看麥可,麥可的路徑距離不長,出現時間也很短,但它能從熱帶性低氣壓,成長為輕度、直至強烈颶風,是因為海水溫度增高,提供了龐大能量。而海水溫度升高正是暖化造成的直接後果。
大氣增溫、海水能量提高,這就像為颱風提供了源源不絕的燃料,讓它的風速在短短七十個小時內,從輕度的熱帶性低氣壓,迅速成長成一個四級、風力每小時達240公里的可怕怪獸。
來的快、強度也高的特性,確實跟暖化影響直接相關。
颶風颱風 傻傻分不清
問:在台灣我們只聽過颱風,從沒有颶風。請問在氣象上如何分辨颱風(Typhoon)和颶風(Hurricane)的差異?
汪中和:我們聽到的颱風,Tropical Cyclone或Typhoon,在大西洋就稱做Hurricane。它們是一樣的東西,都是快速旋轉的低氣壓系統,只是稱呼不同,強度的計算方式也不同。
在大西洋,強度是以每分鐘的瞬間風來做計算,而在西北太平洋區域,則是以十分鐘為單位,計算最大風速或平均風速,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看大西洋地區播報風速或風級的時候,都會感覺比較強,那是時間樣本不一樣的緣故。
問:到了某個強度,我們會說它是超級颱風,那強烈的颶風會怎麼稱呼?
汪中和:大西洋的颶風強度分為五級,從C1到C5;而在西北太平洋則是用輕度、中度和強烈區分(在更早以前還有另一個超級颱風的等級)。相對照來看,在大西洋的颶風等級如果落在第二級到第三級,大概就對應我們的中度颱風或強烈颱風。而它們第三級以上的颶風(包括C3、C4、C5),通常稱作Major Hurricane。
問:所以如果講到強烈颱風大約就等於四級或五級的颶風是嗎?
汪中和:沒錯!
問:聽說在颶風麥可在侵襲美國前,早已在中美洲尼加拉瓜、宏都拉斯造成許多死亡和災難。請問賈博士,這個颱風一路上看來似乎沒有險阻,什麼東西才能攔住它呢?大山嗎?
如何攔住兇猛巨獸?
賈新興:第一,颱風成長最重要的動力就是海溫,當颱風移進陸地,它的強度就會受到地形的破壞。第二,今年大西洋附近的海水溫度特別暖和,剛剛有提到暖化也造成了海水溫度升高,讓颱風「吃得更飽」,也長得更快。短時間內快速增長,我們稱作RI(Rapid Intemsification),像今年在台灣附近的山竹就是屬於RI。
反過來說,只要海水溫度變冷,颱風就會減弱。例如,今年在台灣附近有個康芮颱風,康芮之前有潭美颱風,潭美在海面上滯留非常久,形成了一個冷海水溫。康芮本該快速成長,卻因為剛好跳進這個冷水坑,而迅速衰弱。
總結來說,能削弱颱風強度的因素有兩個,第一是陸地、高山;第二就是低溫的海水。
問:在大西洋,兩個月內連續生成了佛羅倫斯與麥可等颶風,讓美國與中美洲地區有點招架不住,請汪老師分析,這兩個颶風造成的影響如何?
汪中和:這兩個颶風可讓我們看見,氣候變遷對我們現在,像是大西洋的颱風或是大西洋的颶風,帶來的影響是非常清楚的。我們先看到麥可,它在即將進入美國時,突然短時間急速增長為強烈颶風,這是海水增溫帶來的明顯結果;再來是佛羅倫斯,它在今年的颶風中是個異數。
麥可為「異數」颶風
第一,是它持續的時間特長,從8月30日形成到9月17日消失,整整持續了超過半個月,在過去很少有這樣的情況發生;而它能夠持續這麼久,大西洋的海水溫度偏高是主要原因,且在它的生命週期裡,從開始成長到強烈颶風,本來一度慢慢減弱,卻又因為碰到高海溫而復活。這樣的情況可以清楚看見是氣候變遷的影響。
第二,是它的路徑,它的路徑從大西洋東部一路往美國東岸直撲過去,整個路徑將近有4000公里,一般來講這樣的距離,颶風應該會在中途就往北轉,不會直撲美國,但這次佛羅倫斯真的是跌破大家的眼鏡,看它一路往西,還登陸美國,這也是氣候變化對颶風的影響。
強風、豪雨、暴潮
第三,是佛羅倫斯一登陸後,它的速度就如蝸牛一樣,所以雖然風速減弱,但降雨量帶來的影響卻更長更遠,因此對美國的南、北卡羅萊納州、喬治亞州等帶來嚴重的災情。
第四則是它帶來的暴潮巨浪相當驚人,有3到6公尺高,對沿岸地區造成的傷害與衝擊,真的是讓人招架不住,尤其它的巨浪把河口給堵住了,導致內陸的水無法排出,外頭又不斷有海水湧入,導致美國整個沿岸地區的災情,超過了過去的想像。
所以不管是麥可還是佛羅倫斯,強風、豪雨、暴潮,都是讓大家經歷了在暖化環境的影響之下,想像不到的衝擊與傷害。
問:我剛剛就在想,美國是如此進步、科技、富有的一個國家,但恐怕在天災面前也是不堪一擊,不會因為有高樓大廈、財富、文明等而被大自然放過?
汪中和:我們看到這次麥可從墨西哥灣登陸,它所帶來的衝擊相當驚人,尤其在墨西哥灣有一個空軍基地,裡面的F-22戰機也都被颶風吹翻而造成損害,這種人家都無法擊落的先進戰機,卻被一個颶風摧枯拉朽,所以當地州長才說:「我們似乎經歷一場可怕的戰爭」。
問:我們人常覺得「人定勝天」,但大自然的力量一來的時候,人還是必須以敬畏的態度面對。請教賈博士,如何看待美國這接二連三的颶風?如何分析它的特色?
颶風將成為常態?
賈新興:麥可與佛羅倫斯是美國今年以來最主要的兩個颶風,它們所造成的傷害與威脅,在未來是可能須面對的常態。
我們可以借鏡美國與中國,尤其是中國,因為它在沿岸設置了許多核電廠。過去以台灣角度來講,我們是先幫中國擋住了颱風,但如果像今年好幾個颱風是直接繞過我們撲向上海等地,那該怎麼辦?因為強度若沒有被台灣減弱,會造成更大的威脅,我覺得是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再來以美國來講,今年兩個超級颶風造成的影響,其實去年更加慘烈,有三個超級颶風:哈維、艾瑪跟瑪麗亞,對美造成經濟損失將近300億美金。
近20年損失近3兆
剛好前陣子的世界氣象組織跟聯合國減災會議上,公布過去20年來天災的相關報告,其中特別提到,近年天氣相關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跟20年前比其實差距相當大。從1998年到2017年,天災的總損失金額大約是兩兆接近三兆台幣,其中有77%是因天氣災害造成的,可以想見這天氣對經濟影響有多大。
在美國的這些災害中,氣候變遷一定是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別是颶風的強度等,但美國政府在共和黨主政之下,對於氣候變遷是比較曖昧與否定的態度。
目前地球已升溫大約0.8度,如果真的要在2050年前把升溫抑制在1.5度以內,我覺得以目前科學來說是很困難的,溫室氣體必須要達到0排碳才行。
問:最後請教兩位老師,我們看到美國受到大西洋颶風的巨大影響,那在歐陸方面有甚麼嚴重的天災嗎?
歐洲也很慘
賈新興:歐洲來講,颶風是比較難登陸,但比較嚴重的是冬季風暴(Winter Storm)。剛好在聯合國的報告中有特別提到,全球十大災害中,就有德國的淹水,法國則是颱風(Storm),另外還有義大利的地震,可看見光是歐洲就佔了三個排名。
汪中和:除了剛剛提到的這些災害外,歐洲的高溫也是一個相當迫切、壓力相當大的議題。可見氣候暖化對全世界不管是哪個洲、哪個國家,不論目前嚴重程度如何,但未來造成的壓力與損失,一定會越來越大,不可不防。
主持人:的確,在大自然巨大的力量面前,我們應該要居安思危,存著敬虔的心來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