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高鐵與印度的慢車

劉屏 2018/08/27 18:11 點閱 14058 次
中國大陸高鐵發展迅速(取材自中國國家鐵路局網站)
中國大陸高鐵發展迅速(取材自中國國家鐵路局網站)

【台灣醒報駐美記者劉屏華府報導】一位來自台灣的旅客在大陸首次搭乘高鐵,進到長沙車站,頗有驚艷之感,因為單單是候車室,其空間之大、設施之完善、路線之複雜,頗有國際機場候機室的味道。待上得車來,第一聲廣播令他更感意外,因為「本列車下一個停靠站是南昌」。

長沙是湖南省會,南昌是江西省會,兩地相距約345公里,與台北到高雄的距離(362公里)差不多,中間卻一站不停。這位旅客說,中國大陸的高鐵建設是世界第一,他久聞其名,如今親眼見識到了。然而,除了豪華、亮麗、便捷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必要的思考?

從11小時到3小時

中國大陸的高鐵總長度已達2萬餘公里,占全世界高鐵總長度2/3,而且到2030年將達3萬公里。高鐵線路不斷延伸,速度也愈來愈快,北京到天津的城際高鐵時速達到350公里,正在開發的高鐵列車將達時速400公里。廣州距離武漢1千1百公里,過去火車需11小時,現在只需3小時,確實帶來極大方便。

高鐵的興建節省了旅客的時間,這是毫無疑問的。然而對很多人來說,他需要以較高的費用爭取時間嗎?「時間就是金錢」對很多人是不適用的。在平均收入較低的地區,傳統火車更為實用。高鐵只停靠大城,下車之後,有沒有足夠的配套交通設施?例如公路的狀況如何?換乘汽車方便嗎?

需要這麼趕時間嗎?

很多地區是否應該興建高鐵,其實頗有爭議。以蘭州至新疆的高鐵(蘭新高鐵)為例,耗資逾美金2百億元,把西北部3個大省連接起來,總面積逾281萬平方公里,確實大手筆。然而如此遼闊的範圍內,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約20人,完全不符高鐵的理論基礎。

高鐵應該在相對較短的距離內穿過人口密集地區,才能發揮最佳效益。蘭新高鐵的設計運能是每天320班次,如今每天只需要8班,按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趙堅的說法,「結果是收入還不夠支付電費」,也就遠遠無力支付興建時的貸款本利。

高鐵引發的另一個現象是拉大了經濟發展差距。高鐵開通後,很多沿線城市的財政狀況出現了下滑,包括GDP、可支配收入等。這是因為高鐵帶來的便捷,使超大城市更容易吸納人才、資本、資源,相對使三、四線城市陷入競爭困境。

印度慢車有道理

與高鐵呈現鮮明對比的,印度鐵路是其一,速度慢、不準時、設施差、擁擠、缺乏秩序......,與高鐵有天壤之別。但這樣的鐵路符合印度所需。印度政府有意建設高鐵,還請日本提供技術協助,但不少印度人認為,與建高鐵需款甚鉅,印度未必能負擔,而且即使建成了,也只有少數人坐得起,還不如好好維修現有的鐵路系統,才是真正造福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