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以下簡稱問):全世界都在關注法國的總統大選,日前第一輪投票結果出爐,兩位新人─馬克宏、勒龐出線,打趴左右主流政黨,讓外界驚嘆。未來不管是誰當選,都會對整個歐盟、法國產生衝擊。嚴老師,對於這次的選舉結果,你怎麼看?
民調準確 馬克宏拔頭籌
嚴震生:我認為,最讓大家覺得意外的是,這次的選舉民調還真準。4 位候選人的得票率跟選前預測,落差僅在1% 以內。難得看到真如民調所顯示的,中間派新人馬克宏一舉拿下第一名,極右派的勒龐獲得第二名,雙雙進入第二輪選舉。
如同主持人所說的,法國自1985 年第五共和以來,首次第二輪總統候選人沒有前總統戴高樂所屬的右派、以及左派的社會黨。這次多數選民選擇馬克宏,看起來對法國留歐是有幫助,且他在第二輪勝選的機率大很多。因為在選舉結束之後,社會黨總統候選人阿蒙和右派的費雍,都表態支持馬克宏。
這就讓我們想起2002 年,勒龐女士的父親當年意外地擊敗了社會黨的候選人,結果以16% 的選票跟席哈克同時進入第二輪選舉。但是,勒龐晉階後的得票率只有18%。意味著他進入第二階段,得票僅增加不到2%,可是右派的席哈克,左派並不喜歡他,擔憂勒龐過於偏激的政治立場,只能含淚投給席哈克,讓他拿下82% 的得票率,是自第五共和成立以來, 最高的票數,比密特朗、戴高樂都要高。
只能說,席哈克個人的爭議很大,恰好碰到了極右派的競爭對手,當時所有中間、左派的勢力全部都投給席哈克。這次,等於是無論中間偏右、左派,都會投馬克宏、不會支持勒龐。儘管如此,我認為,勒龐現在得票率是21%,但應該會有3 成以上,選舉情勢應該會呈現六四比,她雖然進入第二輪,但不太可能贏得選舉。
二輪制展現理性選擇
這就是法國選舉當初設計的時候,有第二輪投票來呈現選民「理性的選擇」,第一輪投票則是選民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走。這樣的制度,就算民眾自己支持的候選人無法如願晉級到第二輪,他也可以在接下來的選舉中,支持最接近自身政治理念者。
韓國和台灣就沒有這樣的選舉設計,像我國在2000 年前總統陳水扁以不到4 成的得票率當選; 韓國則是在1987 年,盧泰愚只有3 成6 的民意,就當上總統。這個時候,就會對他執政的正當性有所挑戰。若當選人是經過第二輪投票,或是獲得絕對多數選票的時候,擔任總統的正當性就會比較強。這也是法國選舉制度。讓人覺得還不錯的部分。
從目前的情勢來看,馬克宏可以藉著第二輪選舉各方的支持, 有機會贏得大選。
國會席次是組閣關鍵
但是,緊接著更嚴肅的問題是, 法國6 月要舉行國會選舉,選舉也是兩輪制,可是現在總統候選人的政黨在國會都未占多數。雖然瑪琳‧勒龐所屬的「民族陣線」是成立很久的政黨,但是目前在法國國會的席次只有2 席。而馬克宏成立的政黨「前進!」僅1 年,尚未在國會占有席次。之後6 月的選舉,他們勢必得提名更多人,以增加該黨在國會的席次。
當然,在這之前他們要先贏得5 月7 日的選舉,之後要怎麼結合別的政黨,就是隨後要面對的問題。
社會黨是國會最大黨,雖在國會席次未過半,但再加上左派、綠黨等,它就過半了。 將來那個政黨會在國會占過半、取得相對優勢,還未可知。
雖說馬克宏要當選下任法國總統是比較容易的,反之,如果勒龐意外當選,她所領導的政黨是不可能在國會有過半數席次的。所以,未來的國會局面一定是中間偏右、或者中間偏左的大集合政黨。到時候,變成「中間派與極右共治」,那時又要選一個總理,總理與總統之間可能又是不同黨派的情況下,會出現很多問題。
因此,第一輪選舉結束,我覺得是輕鬆一些,第二輪選舉似乎預測性很高,但是真正影響法國未來走向的,是6 月的國會選舉。
問:法國這次的大選,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應該不會出現逆轉了,馬克宏會順利出線?
嚴震生:國際觀察家都非常的高興,各地的股市行情也表現得不錯。
問:所以是慶祝行情。那這對歐盟未來的發展有影響嗎?當然德國總理梅克爾也會遇到挑戰。
各國極右派難得勢
嚴震生:梅克爾遇到的挑戰是來自於社民黨,極右派可能會獲得一些席次,但是德國是實行「內閣制」,沒有人要跟極右派組聯合政府,只有基民黨跟社民黨會相互籌組,社民黨的主席馬丁如果贏得選舉,可能席次超過梅克爾領導的基民黨時,他就變成德國新的總理。如果是梅克爾當選, 那就還是繼續任職總理職務。德國選舉是一個比較簡單的狀況。
所以,即使德國極右派贏了一些席次,學者也認為勢必會贏, 因為德國有5% 門檻,極右派會過這個門檻,可是就算它拿到15% 席次,沒有人要跟它組聯合政府也是沒用。法國也是如此。勒龐就算贏得選舉,到最後恐怕會面臨組不成政府。
問:若馬克宏勝選的話,是否對未來歐盟的團結有助益?
嚴震生:當然,因為他是最主張「留歐」的人,所以這對歐盟非常有利。看起來,包括上次荷蘭的選舉、這次的法國選舉,德國雖不用擔心會出現極右派當政, 但是整體歐洲政治環境有回到比較理性的趨勢,只是勒龐所挾帶的威脅不容小覷,畢竟她也奪得20 幾% 的得票率,擊敗了另外兩位候選人。所以,我們不能完全忽視這些選民對移民、恐攻等問題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