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育率排名舉世倒數第1,使社會人口結構呈現少子化現象,負面後遺症已相繼浮現,影響擴散至社會各層面,甚至危及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嚴重到縱使恢復徵兵制也有兵員短缺之虞。如何提升適婚男女生育意願,成了各縣市政府主事者的重要課題。
撒錢刺激生育率
高雄市長陳菊不久前宣布,已經債台高築的高雄市政府將從明年元旦起對生育津貼加碼。原本生育第一胎及第二胎夫婦都發給6000元生育津貼,將改為第一胎1萬塊,第二胎2萬塊,第三胎則為3萬塊,估計高雄市庫每年將增加近1億元社會福利支出。當然其他院轄市也有類似社會福利措施,藉以吸引縣市居民入籍當地「以腳投票」。
當下各縣市政府年度預算大多財政自給率低,高度仰仗中央政府補助度日者所在多有,全然無視財政赤字如脫韁之馬般失控,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慷納稅人之慨,大肆撒錢發津貼不手軟,希望藉此拉抬生育率。但筆者不禁要問,這種作法果真能刺激生育率、鼓勵夫婦多生育子女嗎?
城鄉失衡更惡
雖然同為中華民國國民,各院轄市競相擺闊撒錢,將造成同樣生活在台灣,直轄市居民能享受的社會福利資源較多,開發較緩、經濟較弱的縣市居民,享有的福利照顧則是天壤之別。以鼓勵生育為名的撒錢競賽中,將使台灣的城鄉及區域發展失衡現象更加惡化。
這種打腫臉充胖子、挖肉補瘡的急就章補助措施,根本無助於緩和生育率下降衍生的人口老化等社會趨勢,試問有多少夫妻會為了區區幾千或幾萬元生育補助而生兒育女呢?若真有這種夫妻,那才是地方政府頭痛的開始。
政府宜多管齊下
對收支失衡、舉債嚴重的縣市,中央發放補助宜有附帶條件並限定用途,舊債未清償不得開辦如生育補助等純消耗性支出政事項目。政府要抑制少子化趨勢宜多管齊下,要有整體思維,經濟面要從創造就業機會、提升基本工資、抑制房價著手;適婚年齡男女有合理收入和穩定工作,才會有成家與經營婚姻生活、養兒育女的誘因。
社福體系不能靠濫發生育補助,更宜廣設公立嬰兒托育中心和幼兒園,為嬰幼兒提供優質學前教育和托育照養。嬰幼兒的基本照護與學前教育品質宜各縣市一致,不可相差太遠,兼顧區域平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