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賈新興(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記錄整理:孫啟梅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11月12日兩伊(伊朗、伊拉克)邊境發生規模7.3的強震,對伊朗造成非常大的影響,伊拉克也是,不但如此,包括土耳其、以色列都感受到震度的強烈,先請賈新興博士分析兩伊邊境的地震究竟有多麼嚴重?
夜間低溫不利避難
賈新興:這個規模7.3的強震是發生在晚上,從手邊蒐集的資料來看,已經有530多人罹難、7400多人受傷,主要是因為醫院還有斷水斷電的情況,造成周邊很嚴重的災害。地質狀況則請汪老師補充說明。
汪中和:這個發生在伊朗、伊拉克邊境的規模7.3強震,傷亡非常嚴重,伊朗總共有31個省,其中14個省都受到影響,震央附近的省受到的衝擊最大。從外電報導來看,死亡人數已經超過500人,救援工作還在持續,因此人數還會繼續上升;受傷人數也將近萬人。
更可怕的是,超過3萬多間房屋倒塌,現在將近歲末年終,晚上氣溫非常低,對於受災居民晚上避難的工作是非常不利且辛苦的。
問:我以前有聽過規模8的地震,規模7.3的強震究竟有多麼嚴重?就我所知,很多地震的強度不完全是看數字,也要看當地的地質狀況,以及整個社會環境而有所不同?
規模不是主要影響
汪中和:地震有兩個名詞,一個是規模,跟地震能量有關,兩伊邊境地震是規模7.3,與台灣1999年發生的集集地震規模相當,如果用原子彈的爆發能量當作指標來看,這次地震大概等於45個廣島型原子彈爆發的能量,相當強烈而且驚人。
不過剛剛主持人講到一個重點,其實地震規模大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震度,即地震來了之後,對人們的居住環境、房舍搖撼的程度。這次的地震發生在人煙相對不是很稠密的地方,因此造成的死傷較小,如2010年發生在海地的地震,規模大概只有7.2,但死亡人數超過20萬人,就是因為地震發生在人口密集、防震工作較薄弱的地方。
地震有大有小,能量有高有低,但是關鍵在於它是不是發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
地質、人口是關鍵
問:這次兩伊邊境地震對伊朗的影響超過伊拉克,甚至遠到以色列、土耳其都有震撼的感覺,請賈博士分析其原因。
汪中和:伊拉克死傷幾乎不到伊朗地區的1%,主要是因為地質不同,伊朗地質比較鬆軟,所以震波傳過去之後,帶來的衝擊就會比較大;在兩伊邊界,伊朗的城鎮、村莊比較多,造成的傷亡以及房屋倒塌也比較嚴重。
這兩個地方其實都是板塊擠壓的環境,但是由於伊朗人口較密集、地質較鬆軟,造成的衝擊就非常慘烈。
問:如果以台灣而言,哪些地方的地質比較鬆軟,需要多加注意?地震帶來的衝擊是否對人口密集區也比較危險?
汪中和:是的!以台灣來說,只要是大都會地區,地震波帶來的搖晃都非常嚴重,如果是岩盤地質,如中央山脈、台北的大屯火山區,地震發生的時候頻率比較高,對低矮的房屋衝擊較大;如果是鬆軟地質,如台北盆地、台中、台南,震波頻率比較低、周期較長,高樓受到搖晃的程度就格外明顯。
譬如921地震,台中、台北的高樓,特別是介於10至20層樓的大廈,剛好與地震頻率接近,有放大加成的效果,如果施工不良就會立即倒塌,造成慘重的不幸後果。
「速報」與「預報」不同
問:節目曾經談過地震難以防範,不曉得它什麼時候會來,只有地震發生前幾秒鐘的時間可以應對,與颱風來臨之前,可以預警民眾做好防颱準備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賈新興:颱風因為在海上有衛星資料,只要一生成就可以立即發現,之後也可以用電腦科學模擬未來走向,掌握颱風狀況,但預報也不是每次都正確,譬如今年的泰利颱風從南邊跑到北邊,最後跑到日本,對台灣根本沒有帶來什麼影響。
目前地震大部分都是屬於「速報」,可以透過震波原理去運算震央在哪裡、幾秒鐘之後會抵達哪裡,在地震發生後告訴人們震波什麼時候會到你的所在地,與「預報」不同。但我也有聽過有人可以預測地震,進一步的科學進展可以請汪老師解惑。
只有20秒應對時間
汪中和:如賈博士所言,所有的天然災害之中,不論是高溫熱浪還是颱風,人們都可以有充足的預警時間,只有地震無法被事前掌握。
目前也持續在研究地震預警,但還需要更長時間的努力與投入,以台灣而言,集集地震帶來的現象與科學方面的訊號,現在都還在解析、彙整當中,相信透過科學進展,未來會有好的成果。
不過目前地震只有及時預警,以台灣而言,集集地震發生在中部,破壞性震波到達台北之前,人們有20秒的準備時間。雖然20秒時間很短,不過對於高鐵、核電廠、科學園區的晶片運作等,卻可以大幅度降低災害損傷,所以不管是3秒、5秒,都要努力爭取。
問:人們能夠從手機上收到地震及時預警的訊號嗎?
汪中和:現在政府已有推播服務,只要手機有訊號,就可以直接從中央氣象局的警告系統收到及時預警,颱風、豪雨也有類似的服務。
趴下、掩護、穩住
問:如果人們收到及時預警,說20秒鐘之內會有大地震發生,那時候恐怕都傻掉了,除了國家重大設備可以立刻進行關機作業,普通老百姓應該如何利用這20秒的時間?
汪中和:以個人而言,時間愈短,應變就愈不容易。台灣消防署有一個抗震網頁,整合所有有關地震的資訊,在網頁開頭就說了3件事情。地震發生的時候,個人只需要執行3件事情:趴下、掩護、穩住。
也就是先趴下,找一個可靠的地方,能夠保住人身安全,穩住撐過主震之後,再進行下一步的動作,如逃難、救難,或者想辦法移到更安全的地方。
問:伊朗邊境地震傷亡慘重,地震無法預警,所以它國的地震也時刻警惕台灣,平時就要有備無患。
剛剛汪老師提到台灣的地震預警時間可以有20秒,但其實這是從南投傳到台北的時間,並不是所有地震都有20秒的時間可以準備,請汪老師再詳細說明一下。
P波、S波有時間差
汪中和:當地震發生的時候,初始波(P波)傳播很快,1秒鐘大約可以跑6公里,但是破壞性比較小,人們只會感覺到震動;可怕的是隨之而來的剪力波(S波),它搖動所造成的破壞力非常可怕,不過它跑得比較慢,1秒鐘大約跑3公里。
P波與S波每1秒鐘就有3公里的領先距離,距離震央愈遠的地方,兩波之間的差異就愈大,譬如從南投發生了集集地震,初始波開始向四周傳遞,距離60公里遠的話,10秒鐘之後就能接收到初始波,一收到P波的訊號,警報就會發布,因此可以計算出台北地區有20秒的時間可以準備迎接S波帶來的可怕衝擊。
但是如果換作台中、苗栗等距離震央很近的地方的話,大概只有5到8秒的準備時間,所以距離震央愈遠,預警時間就會愈長,人們就可以比較從容應對;反之,距離震央愈近,預警時間就愈短,通常人們是來不及準備的,因為地震一發生,人們通常都是愣在原地,過一段時間才想起來應該做什麼準備,但這時候破壞性強的剪力波已經迎頭而來。
「保命」最要緊
問:所以第一要緊的就是先保命,不要想著先保住財產。請賈博士分析一下,地震發生的時候應該如何避免危險?
賈新興:如汪老師所言,地震破壞力非常強,所以先保住生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但是通常發生如921強烈的地震,人們第一反應肯定是嚇傻了,所以現在很多學校都有教育推廣,讓學生做地震演練,先趴下、找掩護、穩住自己,度過最恐怖的主震,如果之後有充裕的時間,或情況不危及的話,再處理別的事情,如關瓦斯、電源等。
另外,地震發生的時候應該要遠離窗戶附近,以免玻璃碎片會造成嚴重的傷害。我認為這兩件事情大概是在短短幾秒鐘,人可以做到的準備。
大型家具形成救命三角
汪中和:通常在室內的時候,天花板的燈具會因為受震而垮下來,如果天花板裝潢重量多又複雜的話,地震帶來的衝擊就會加大,因此會建議像在台灣這種地震頻繁又風險高的地區,家具、燈具盡量堅固;空間配置上,東西盡量愈少愈好,以免發生地震的時候東倒西歪,妨礙人的逃生路線。
問:其實地震找掩護的時候,是不建議躲在柱子旁邊嗎?因為我看921地震的時候,很多房子都是直接垮下來,變成扁平的。
汪中和:那是整個樓底板垮下來,通常家中梁柱之間的結構是做安全的,抗震能力最好,大型家具如冰箱、衣櫃等的旁邊也是比較安全的地方,當樓板垮下來的時候,它能夠先幫你承受住,形成救命三角的隱蔽地帶,防備地震帶來的傷害與衝擊。
遠離招牌、玻璃帷幕
問:除了室內之外,請賈博士分析室外應該注意、防備什麼事情?
賈新興:如果是室外的話,基本上與室內的原則一樣,盡量找空曠的地方,站在騎樓之下的話,不要往屋內避難,遠離招牌、玻璃帷幕或建築物。
如果在開車的話,通常比較無法感受地震,如果有感覺,那代表已經是非常強的地震了,這個時候千萬不要緊急煞車,慢慢減速往路邊停靠就可以了,如果還有時間的話,人就趕快躲到騎樓;在高速公路的話,也是一樣減速、靠邊、離開。
問:地震發生的時候,個人一定要想盡辦法保住性命,先將自己安頓好最重要。另外,每當別的國家發生地震的時候,台灣就會繃緊神經、上緊發條,相信這次的兩伊邊境地震也帶給我國政府一些啟示。
台灣其實有很多建築物都不是很堅固,如果地震發生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後果不堪設想,請教汪老師,我國政府在防震措施方面,目前做得如何?
加強房屋結構不夠快
汪中和:中央研究院在2015年4月曾經向政府提出政策白皮書,特別是關於大地震的防備與因應,白皮書提出3個重點:房子不能倒、生命要確保、國家機能不中斷。
回過頭來看兩伊邊境地震,會發現這3點對伊朗造成的衝擊非常大,首先,它的倒塌房子有3萬多戶,數量之多所造成的死傷也相當慘重,對民眾而言也是非常大的衝擊。
台灣在發展過程之中,有很多耐震能力比較弱的老屋,政府應該要幫助這些抗震能力比較差的老舊房屋加強結構、做好防震,雖然政府現在已經有在進行,但我認為進度不夠快。
再者,生命的確保非常重要,這必須靠自己,當地震來臨的時候,人們必須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回首集集地震,很多人地震一來就立刻往外衝,等地震停了之後,想起自己沒有拿東西,又在回到屋內,但主震過去之後,其實還有餘震,房子撐不過餘震,就垮下來了。
餘震威力不比主震弱
很多人都是在主震過後回到房間,忽然又來餘震,房子倒塌,他就被壓死在底下,所以人們需要知道在不同場合之下,如何確保自己的生命安全,平日就必須提醒、演練。
更重要的是國家運作,不論是政府還是民間企業都不能停,在日本311地震遭遇那麼慘重的傷害,但政府能很快恢復機能,這就是台灣能夠學習的地方。
問:汪老師提到一個刻骨銘心的經驗,提醒民眾不要忽略主震結束之後,還有大大小小的餘震,像這次兩伊邊境的地震,報導就寫已經發生193次的餘震。
汪中和:現在應該不止這個數字了。
問:是的,可見餘震很多,造成的破壞力也不會輸於主震,民眾千萬不能掉以輕心。所謂隨身細軟汪老師你之前有提過救難包,不管發生颱風、地震、火災,如果能夠平時就準備好緊急救難的東西,災害一來,救難包一抓,即可將損失減少,是這樣嗎?
家戶必備各種救難包
汪中和:我常常希望人們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尤其台灣災害風險特別高,地震帶來的傷害也特別強,如果家家戶戶都能備有救難包再好不過,譬如日本的便利商店都有賣救難包,現在網路發達,也能透過網路購買。
爸爸、媽媽、老人、小孩,家中每一個人都因需求不同,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救難包,譬如要有維持生命的、逃生救難必備的、家裡重要資訊的,平時就要以電子檔備份收進救難包,當地震一發生,根本沒有時間想,只能拿著東西就往外跑。
特別是老年人的慢性藥、嬰幼兒要奶粉、尿布等必需品,平時都要放入救難包,放在顯眼的地方,災害一來,救難包提了就跑。
921地震防災日
問:總而言之,人們應該要隨時準備好生命的需要,發生災難的時候能夠全身而退。最好能夠呼籲政府能夠制定「地震防備日」或「地震警示日」,全國在某一天集體演習,看看家家戶戶有沒有準備好救難包,考一考地震知識、有獎徵答之類的,不知道汪老師同不同意?
汪中和:其實現在就有了,每年的9月21日就是國家的地震防災日,只是我國的防災練習、推廣不到位,不像日本是全國同一時間徹底執行,我認為我國應該好好學習,加強防災宣導、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