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就是王道 雙11欠缺人文風味(彭蕙仙)

彭蕙仙 2017/11/12 21:22 點閱 777 次
自從雙11購物節蔚為華人風潮後,台灣電商熱烈趕搭這班消費列車,業績也頻頻刷新記錄。(photo by pxhere)
自從雙11購物節蔚為華人風潮後,台灣電商熱烈趕搭這班消費列車,業績也頻頻刷新記錄。(photo by pxhere)

今年的雙11購物節,中國天貓的成交金額達人民幣168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了500億元(至12日零時為止),約合台幣7635億元,將近是台灣2017年中央政府總預算1兆9739億元的4成,十分驚人。

大陸消費者在「雙11購物節」當然不只會上天貓(佔70%)購物,其他如京東(佔14.8%)、蘇寧易購(5.2%)、唯品會(4.1%)與Amazon中國(2.6%)等主要電商網站,也都推出各項優惠吸引消費。若加計這些網站,雙11大陸全網銷售額為人民幣2540億元(約合台幣1兆1530億元)。

雙11熱潮延燒台灣

事實上,自從雙11購物節蔚為華人風潮後,台灣電商熱烈趕搭這班消費列車,業績也頻頻刷新記錄。例如momo購物網已率先公布今年雙11的單日業績是台幣7.4億元,不但創下單日新高,也較去年同期成長了1.5倍。看來不少台灣消費者也逐漸養成在雙11大肆採購的消費習慣了。

眾所週知,雙11購物節是從「光棍節」開始的。11月11日的4個1,原本象徵著一種孤獨的狀態,商人鼓勵單身的人,要在這一天對自己好一點,即使身邊沒伴,也可以買個禮物送給自己,讓單身的光景同樣可以很幸福,如此一來,就不用羨慕成雙入對的人,在情人節互贈禮物了。這種說法給了單身消費一個購物的名目!

民生用品買最多

台灣雙11購物的第一名是「衛生紙」,如此居家的品項,說明雙11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消費者利用一年一度的雙11超殺優惠,大量採購日常生活用品,可以囤放得比較久的物品,如衛生紙、洗衣精等,或是單價較貴的3C、家電、保養品等,也是雙11的熱門。

因此,雙11購物節早已褪下「單身者好好慰勞自己一番吧」、「透過消費趕寂寞吧」的本來功能與面貌,成功轉型為廣大消費規畫年度採買、大量採購、享受大折扣的時機。浪漫的氣氛慢慢轉淡、實用的計算成為重點,這是雙11購物節業績一年勝過一年的主要理由。

購買成為雙11代名詞

更有甚者,多年來,東方國家習慣跟著西方的節奏購物,因此,12月聖誕月是傳統的消費大月,雙11硬是比聖誕月早了將近一個月,消費者的購物計畫和預算也就被「捷足先登」了;可以想像,12月的光環將越來越受影響,至少在非西方國家的地區,雙11所帶來的消費力,預料將會升高。

拜中國日漸強大的國力與電商行銷力,這個「具中國特色」的慶典正逐漸擁有跨境影響力;不過,雙11購物節是純粹人為創造的節慶,顧名思議,就只是要你買、買、買,人們也不知不覺地激發出購物慾,需要的買,連不需要的也買,被商人催促得不由自主了。

此外,這個沒有深遠的歷史故事、也沒有太深刻意義的購物節,若想成為具有傳承價值的傳統,恐怕還要多多努力、增添更多人文風味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