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普考人數9年來新低 試院:與年改關連不那麼大
https://udn.com/news/story/6939/2712236?from=udn-catelistnews_ch2
106年公務人員高普考報考人數9萬2385人,是9年來新低。
考試院副院長李逸洋表示,報考人數減少,最主要是少子化,以及受經濟景氣影響。過去經驗來看,經濟不景氣或金融風暴,報考公職的人數就會倍增,反之,經濟景氣好,報考的人數減少。
回應:這次報考人數創新低,錄取率為8.82%,是史上第二高,考試院認為和少子化、經濟景氣關係很大。值得關注的是,本次普考有97名博士報考,錄取的2千多人中,有7名博士;高考三級有213名博士報考,3千多名錄取者中,僅20名博士。連博士都搶當月薪3萬5千元(普考)的基層公務員,也許與教職因少子化遇缺不補,流浪博士變多,最後選擇考取公職有關。
二、台灣受教育年數贏港、陸 學者:未必是好事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713262
據教育部最新統計結果,2016年台灣預期受教育年數為16.7年,若扣除學前教育,每位國民預期正規教育達15.7年,相當於大學四年制畢業。雖然低於紐、澳、荷、德,與南韓及美國相近,卻明顯高於香港、新加坡、日本及大陸。
政治大學教育系副教授鄭同僚表示,全民平均受教機會提高是件好事,但社會成本過高,恐造成一種資源浪費。他分析,台灣的教育體系在創新與實驗教育上,都優於日本等國家,但是國高中銜接大學階段,仍是升學導向,使的許多學生被動學習零碎知識,導致大學畢業後學用落差大。
回應:平均受教育年數只是數字,但現實是台灣學生念那麼多年,畢業後還是找不到工作,「除了比量,還要比質」,鄭同僚指出,國高中銜接大學階段,仍是升學導向,使的許多學生被動學習零碎知識,導致大學畢業後學用落差大,因此台灣的創新教育若能提早到國高中就開始,也許不用每個人都念到大學畢業,也能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