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亟需降溫 學者:綠化、灑水有效

鄭羿菲 2017/08/20 14:39 點閱 18460 次
高溫熱浪成常態,引入水流、綠化、海綿化等都市降溫工程應從國家工程的角度盡速推動。(photo by ssalae on pixabay)
高溫熱浪成常態,引入水流、綠化、海綿化等都市降溫工程應從國家工程的角度盡速推動。(photo by ssalae on pixabay)

【台灣醒報記者鄭羿菲台北報導】熱爆了!台灣自8月高溫頻仍使全省成為烤蕃薯,有什麼辦法能讓城市低溫一些?「短期要降溫可多灑水、設噴水池等,但須考量水資源是否充沛。」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受訪時表示,中期要推動綠化林蔭大道、城市路面海綿化,長期則需向韓國、丹麥取經降溫工程,自河邊引入乾淨水流就可降溫4~5度,「但幾年來並沒看見政府積極推動都市降溫工程。」

高溫頻創新紀錄

2016年聖嬰現象發難,讓全台高溫超過35度的日子超過77天,但2017年就算沒有聖嬰現象,全台高燒熱度也不遑多讓,根據氣象局的觀測資料,大台北已連續15天以上超過36度,更連續10天超過37度高溫,打破120年(西元1897年)設站以來8月最多天數超過37度紀錄,且38度高溫也出現了2天。民眾不禁想問有沒有降溫的方法?

汪中和受訪時舉例說,法國巴黎鄰近河流,有充足的水資源多蓋噴泉、灑水等降溫措施,「而美國、沙烏地阿拉伯等國也都有推動海綿化路面,讓道路在下雨時吸納雨量,營造多水的生態環境,都市環境就能大幅度的降溫。」他建議,城市降溫短期可靠灑水,中期目標推動綠化林蔭大道、增加馬路與水道透水性的海綿化,長期則需重視國土規劃。

「政府說多、做少、沒有給民眾具體計畫目標,水利署已將海綿化作為政策目標,但其實還看不到積極作為。」汪中和搖頭嘆道,政府應該以國家工程的角度看待城市降溫的議題,「特別是去年還有聖嬰現象,可以解釋高溫熱島效應,但今年已經沒有聖嬰現象,到了8月還這麼熱,就是必須重視的項目。」

取經城市降溫工程

「長期國土規劃一定要向韓國、丹麥取經。」汪中和指出,首爾市中心有一條5.8公里的清溪川一度被蓋為高速公路,而韓國政府在2005年整治恢復人工河道,讓乾淨水資源流過市中心、滲入底下土壤;丹麥哥本哈根更是將馬路中間台灣習慣栽樹的分隔島,直接下挖成水道,一樣也是「引水流進城市」達到降溫效果,這樣的設計不僅造福人民,更得到國際建築獎的認可。

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副秘書長孫振義於日前投書媒體也認同說,城市要降溫首要是綠化,讓植栽調節都市微氣候、再來是增加都市水體,適當地在都市中保留或創造水池,有助於讓水在都市扮演蒸發降溫的角色、第三則是都市風廊,善用都市中主要道路製造風的誘導通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