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環保犯罪 微型感測器事半功倍

楊蕓 2017/08/07 18:27 點閱 19082 次
微型空氣品質感測器內部介紹。(photo by 楊蕓/台灣醒報)
微型空氣品質感測器內部介紹。(photo by 楊蕓/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實習記者楊蕓台北報導】即使天氣再炎熱,仍能看到上班族不忘戴口罩出門,可見民眾對空汙危害的意識逐漸抬頭。環保署7日表示,要祭出「空氣感測物聯網」,計畫在台灣增設10200個微型感測器,希望將空汙防治網從工業區擴大到人們生活周遭,並加強取締非法排汙業者,還給民眾乾淨的空氣品質。

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大隊長莊訓城說,「透過微型感測器進行科技辦案,令人對環保犯罪的防治更有信心。」微型感測器的優點除了體積小,觀測頻率可達每三分鐘一筆,結合圖像化空汙濃度比對後,有望增加監測效率與稽查準確度。

數值偏高需校正

106年5月環保署首先選擇桃園觀音工業區做為測試對象,共布置100台微型探測器。經比對傳統觀測站的數據,結果發現,微型感測器所測得的數值會有偏高現象,因此只要經過校正,便能測得精準數值。

與坊間的空氣盒子(Airbox)所測得的數值比較,環保署發現Airbox的數據也有高估情形,且至少超出18微克以上。因此環保署提醒,若民眾自行監測發現數值過高,可先比對環保署資料確認是否有汙染情形。

經蒐集微型感測器的即時性資料後,劃分出高汙染潛勢區域,比對該區列管工廠,便可查出該廠用了哪些原料,可能有哪些汙染源,環境督察隊便會擬定稽查行動。

科技稽查 事半功倍

如桃園觀音工業區發現的氯磺酸液體外洩事件,便是經微型感測器監測後,一共篩選六家高汙染潛勢工廠,稽查後共告發4家。可見微型感測器能即時且精準地找出汙染源,對稽查人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目前微型感測器只能做為篩選儀器,數據尚不能當作告發依據。

環保署預計於106年底前在中部地區布置500點,未來四年可望達到全國10200點,預算估計編列2億,分年完成。除了民眾能上網查詢生活地區的汙染狀況,對環保局稽查人員來說,也能更有效率地遏止汙染源。

設置地點將針對四個方向,包括工業密集區、鄰近汙染源的大型社區、交通繁忙區和20公里內無標準測站的輔助感測區。但確切的設置位址,環保署監資處處長張順欽則表示未來還需再評估與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