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邱慕天綜合報導】在甫結束的G20峰會將「公平增長」列為公報要件之際,聯合國總部也正進行為期10日的會談,追求消除貧困、提振非洲處境;然而看在非洲人的眼裡,18歲以下學童的受教權益無法普及,以及愈來愈多的「非典型就業」,才是隱藏在漂亮的GDP報表背後,阻礙漠南非洲脫貧成長的真正關鍵。
梅克爾非洲計畫?
在德國甫落幕的20國集團峰會裡,公報達成了對「外國投資、網路建設、新創與中小企業」等項目作為個發展中國家發展手段的肯定。根據《德國之聲》8日報導,一項暱稱為「梅克爾非洲計畫」的德對非洲發展意向書,更是非洲大陸國家翹首以盼的焦點,其重點包含從「發展援助姿態」轉移到與個別國家的「夥伴關係」,借助民間企業的雙向合作,幫助非洲青年職涯築夢。
同一時間,聯合國高級政治論壇也正在聯合國紐約總部召開。這項從10日持續至19日的論壇,包含最後3日的70位部長級會議,議程側重於消除「一切形式的貧窮」、「飢餓」、「保障所有人的健康生活」、「實現性別平等和婦女培力」等等,以追求「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目標實現,受到非洲高度關注。
圖說: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計畫,專注於解決多向非洲當前正發生的問題(photo by 聯合國)
非洲經濟增長勢頭
數據顯示,非洲的經濟發展正處在上升勢頭。根據《焦點經濟學》6月下旬的報告估算,漠南非洲經濟體今年第一季度的GDP年度增幅約達2.1%,不但超過分析師的預期,也高於前一季度的1.3%許多,是2015年第四季度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季。 報告指出,「綠色的新苗正在從2016年貧窮且受創的經濟體中成長出來。」
分別位於東西非的衣索比亞尤與象牙海岸其會是今年增長最快的非洲經濟體,預估達到7%。兩國的石油部門復甦,農業穩健增長和公共資本支出強勁,加上莫三比克的礦業穩定輸出,是非洲今年最被看好的三個國家。綜合評估,漠南非洲2017的GDP成長應該可以達到比去年好得多的2.6%,隔年更有望達到3.5%。
政局不穩拖累增長
然而,同一篇報告也反映奈及利亞、南非,以及肯亞所遭遇的困難。奈及利亞與南非分別是漠南非洲人口與經濟總量最高的兩大國,各自卻都因著政局不穩而拖累增長,今年GDP增幅分別預估只有1.2%和0.9%。
報告指出,南非突然爆發的內閣改組加劇了政治不穩定性,第二季度投資人信心指標下降至多年來的低位,因為政府最近不顧全國礦業公司的強烈反對,公佈了一項種族保護主義式的採礦特許憲章,內容規定所有礦業公司的股權結構都必須有3成以上為黑人持有。
奈及利亞則因受制於尼日三角洲產油區被武裝團體「博科聖地」騷擾,石油開採停滯,且據傳病危的總統布哈里已經好幾個月沒有露面,國事近乎停擺下,經濟也遭受連續五個季度的負增長。
圖說:畫面上是奈及利亞東北部最古老的一間小學,建於1915年。畫面左上角的地方還標住有「女(廁所)」。但在2010年與2013年學校兩度遭到武裝組織博科聖地戰火摧毀後,孩子的學習與國家發展都停滯了。(photo by 人權觀察 via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教育監測報告)
窮忙的非洲人
許多國家雖有發展表現,但在非洲龐大的幅員和多元的體質下,整體就業環境不理想仍是大問題。試圖驅逐進口二手衣以振興本地紡織業的東非國協(EAC),尤其存在著嚴重的失業,弱勢就業和貧困工人問題,阻滯了他們想要轉變為中等水平經濟體的渴望。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2017年「世界就業社會展望報告」的評估,「非洲最慘的不是失業,而是『屎缺』(poor-quality employment)」。儘管研究表明,國際發展資金在漠南非洲投入的大量基礎設施推動了經濟增長,但是近9成被創造出的工作機會都屬於「非典型就業」,屬於低薪、不穩的工作,更別說能享受健康保險或退休金等福利。
根據《東非人報》年初的報導,大量失業和正在不斷增長的非正規就業市場,使得東非地區變成一個獨特的經濟學個案。數據指出,相較於全球平均值的46.3%,漠南非洲有高達68%的受薪族群從事的是讓他們持續陷困的屎缺,也就是相當於2.47億人;這裡面又有一半的人處在每天可支配所得只有不足1.9美元的極端貧窮線下。而在當前非洲「多子化」浪潮趨勢下,2.47億這個數字在4年後馬上就會增加到2.6億。
「非典型就業的增加,對經濟的可持續性是危險的。」肯亞雇主聯合會首席執行官潔可琳‧穆戈向《東非人報》指出,「非正規產業」提供了漠南非洲經濟體約莫5到8成的GDP,佔6到8成的總體工作機會,以及9成的新增工作機會。這意味著非洲多數人過去只是「窮」,現在則加上「窮忙」。
高教與政局困住肯亞
東非地區的失業和低質量就業的挑戰越來越嚴重。儘管該地區預計2017年經濟增長率為5.4%,遠高於全大陸的2.5% 平均值,但那些就業量最大的服務和製造業卻以人事成本增加、獲利降低等理由而進行裁員或遷廠。
該如何提升這些剩餘勞動力的就業處境?肯亞教育部內閣秘書傅瑞德‧馬天吉認為,關鍵在「教育」。他指出,國家高等教育盲目地追逐西方的理論系統,而忽略技職人才培養,「以為技職教育就是水準較低(less prestigious),結果產出一堆藝術與文科的大學畢業生,連個像樣(decent)的工作都拿不到。」他感嘆。
《東非人報》指出,肯亞公私立大學一共招收52萬名在學生,反而讀技職學校的在學人口僅8萬人。世界銀行的數據則顯示,肯亞的青年失業率高達17.3%(同為東非鄰國的坦尚尼亞和烏干達則僅為6%),且過去12個月又多了約1萬人失業。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資料,衣索比亞已經超過了肯亞,成為東非最大的經濟體,第二名的位置也可能在不久後被坦尚尼亞取代。經濟效能長年的落後,已經正在危及肯亞作為東非區域政治領頭羊的地位。
目前該國正面臨乾旱導致的高通膨率,使得政府不得不挹注更多預算來平抑民生所需和食物價格,然而在8月肯亞就要投票選出新總統和新國會的局勢下,為避免「政策買票」的疑慮影響選情,法案可能要到新政府選出後才會被國會通過,從而使企業與外資的投資決定,都處在一種觀望的氛圍中。政治的僵持導致這段時間肯亞的民生經濟持續失血。
學童失學 難以脫貧
非洲的教育還不僅在大學階段出問題。根據《聯合國新聞中心》6月下旬報導,漠南非洲還是18歲以下學童失學率最高的地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UIS)的年齡分段研究顯示,漠南非洲國家內的15至17歲的青少年有57%失學(全球平均為37%),12至14歲為36%(全球平均為16%),6至11歲組別的兒童為21%(全球平均為9%。)。其中小學階段的孩童失學率超過33%的國家包括奈及利亞、衣索比亞和蘇丹。
《迦納商業新聞網》引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全球教育監測(GEM)小組對於教育與脫貧關聯的報告,這份報告基於1965年至2010年間發展中國家個人教育和收入的連動進行分析,結果指出,如果「世界所有成人」18歲以前能夠有再多2年的受教機會,這世界就能少掉6千萬個在貧窮線下的窮人;如果能至少上完高中,能脫貧的人數更是高達4億2千萬人,也就是相當於全球目前近半在貧窮線下的人口。
GEM報告同時顯示了在中低發展國家中,最貧窮的2成門戶子弟,失學率是最高收入2成人家子弟的8倍。這裡頭更包含了無法接受小學教育近900萬男孩與1100萬名女孩,從而使他們未來更沒有脫貧盼望。
聯合國統計研究所新聞稿指出,這份報告趕在此刻的聯合國高級政治論壇釋出,希望能使議程聚焦於幫助當前2.64億名18歲以下失學孩童;他們的福祉也將是2030年世界能否消弭貧窮的關鍵。
圖說:漠南非洲的發展高度不均,在GDP的表面增長下,卻仍有嚴重的孩童失學問題,是他們將來無法有良好發展。(photo by pixabay- used under CC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