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宛如「灰犀牛」又愛又怕受傷害 (20170424 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17/04/27 09:42 點閱 901 次
根據數據統計顯示,梅雨季期間的降雨多發生在夜間、清晨,民眾往往沒有事前防範瞬間的強降雨。(photo by 本報資料照)
根據數據統計顯示,梅雨季期間的降雨多發生在夜間、清晨,民眾往往沒有事前防範瞬間的強降雨。(photo by 本報資料照)

主持人:台灣醒報社長 林意玲
與談人:汪中和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賈新興 (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記錄整理:謝宜帆、蘇家瑩、王慶宇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 現在已經到了4 月下旬,每年5 月的梅雨即將來臨。對農夫而言,許多因冬季少雨而乾涸的土地需要梅雨的灌溉,但強降雨也會帶來危害。我們先請賈新興博士說明,究竟什麼是梅雨?它確切來臨的季節是什麼時候?

揭開降雨「序幕」

賈新興:梅雨在東亞,包含中國、日本、韓國,還有台灣, 是個非常重要的氣候現象。而對台灣來說,其代表的意義就是宣告台灣降雨季節的開始。而且會帶來比較充沛的水資源, 將近約20-25% 左右一年的降雨量。

為什麼梅雨這麼重要?過去的資料顯示,梅雨期在鋒面會有特別明顯的「豪雨製造機」, 也就是中尺度的對流系統,常常會造成一些比較大的災害。也就是說,梅雨不僅宣告台灣降雨季節開始,也帶來暴雨的序幕。

該名稱最主要是源自於中國長江流域以南。中國的梅雨比較晚,大概6、7 月,剛好是梅子成熟時。梅花7 月會開花結果, 也因此將其稱作「梅雨」。很多朋友打趣說梅雨是「霉雨」。當然這是因為梅雨鋒面一來,雨就一直下,下個5、6 天使人發霉。有時不只是綿綿細雨,還會帶來比較大的災情。

入梅與出梅

問:有人說「出梅」、「入梅」, 到底是什麼意思?「出梅」是不是就是梅雨走了,「入梅」就是梅雨開始?

賈新興:確實!「入梅」就是台灣梅雨季的開始。那什麼時候是梅雨季的開始?官方的表訂時間是從5 月1 日到6 月30 日, 就是所謂的梅雨季節。但不代表每年梅雨就真的都是在5 月1 日開始報到。

前面提到梅雨很重要,所以大家就會納悶它到底每年什麼時候開始?因此就有「入梅」的定義。很多學者做了一些研究,不過後來基本上大家覺得,至少要符合幾個要點:1. 要連續4~5 天的降雨;2. 降雨量達到一定的標準。

而當時以台北氣象站為標準, 因為它有比較長的歷史資料。大概每天的日平均雨量要超過9 毫米。每天至少9 毫米然後連續降雨4 天以上,我們就稱這個為「入梅」。而在連續降雨結束的前一天,我們就叫做「出梅」。

所以這個是當時對入梅、出梅的定義。但80 年代的時候, 天氣預報的技術沒有像現在這麼好,要預報什麼時候開始入梅非常的難。雖然說學術研究逐漸地對入梅有瞭解,但預報技術還是沒麼好,所以最後氣象局官方就提醒大家5~6 月就是汛期的開始。

問:汪老師怎麼看這個梅雨季節?您覺得它對台灣是好還是壞?

解旱、淹水雙面刃

汪中和:就像賈博士所說的, 梅雨季是台灣降雨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它帶來的雨量占我們全年降雨量至少1/4 以上。其次, 它是台灣水資源非常重要的來源。在經過冬季、雨量不多的春季後,梅雨就變成我們解旱最重要的一個時期。

像現在,嘉義、台南、高雄, 都已經進入第一階段限水。如果說今年梅雨無法帶來豐沛的雨量,那第二階段限水一定勢在必行。所以它是我們台灣水資源非常重要的來源。但它也會帶來嚴重災害。我還記得2005 年6 月12 日的那場梅雨,雨量非常豐沛,從屏東淹到彰化。所以它對我們台灣來說,真的是有好,也有壞。

問:沒錯!難怪梅雨沒來,大家都很期待,但是又害怕降下的雨量沒有節制。所以雨量到底是受什麼因素影響?雨量多寡取決於暖化的增幅嗎?還是有其他的因素?

像「水槽」輸送到台灣

汪中和:第一個,當然是天氣中尺度系統的結構。它本來就是雨量很豐沛的一個動力大氣系統。第二個,氣候暖化的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譬如說我們剛剛提到2005 年6 月的梅雨, 它的水氣從印度洋源源不絕地送過來,經過了幾千公里的鋒面系統,就像一個水槽一樣,持續輸送到台灣來。

我記得,那年台灣大概連續下了一個禮拜的豪大雨,南部被淹的一塌糊塗。暖化讓海水溫度增加,讓它的水氣蒸發更多到我們的大氣中,然後再配合梅雨的鋒面,讓這個水氣像一個水庫決堤一樣,不間斷地降雨。

本來地球上大氣跟海洋之間的系統就會帶來豐沛的雨量,特別是春夏交替之間,氣候變化都會特別劇烈。而海洋、大氣的暖化讓海水蒸發量增多,大氣內可以容納的水氣越多,梅雨所帶來的威脅就會越來越嚴重。

印度洋水氣帶是關鍵

賈新興:鋒面的形成基本上需要冷空氣跟暖空氣彼此互相接觸,這個地帶就叫做「鋒面」。梅雨鋒面也是類似這樣的特性。這是影響梅雨鋒面最主要的天氣型態。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汪老師剛剛提到,源自於印度洋,經過中南半島,到南海這個水氣帶,是梅雨鋒面為何常常會帶來充沛降雨的因素,乃至於有時候會出現我剛剛提到梅雨鋒面有些結構比較好,大小就是直徑200 公里,很大的、中尺度的對流系統。

降雨時間縮短

這個對流系統一出現,就會帶來比較明顯的暴雨。研究發現, 梅雨一般就發生在5 月、6 月, 不會延續到2 個月,通常介於5 月中到6 月中左右的一個時間。這是80 年代研究的結果。

2000 年之後,梅雨的影響時間點縮短了。前一兩年,師大地科的老師有做出一些研究,就是梅雨期因著氣候的變化,確實縮短了。本來下一個月的雨,現在集中在20 天、25 天一下下來, 所以相對來說它的降雨強度就會增加。氣候的變化確實影響到梅雨在氣候上的特性。

問:我們每年都會迎接梅雨季節,面對它所帶來的強降雨,該如何防範?

「灰犀牛」不容忽視

汪中和:梅雨的發生就跟最近天下雜誌出版的新書《灰犀牛: 危機就在眼前,為何我們選擇視而不見?》一樣。我們都知道, 2007 年有出版過一本書叫《黑天鵝效應:如何及早發現最不可能發生但總是發生的事》,「黑天鵝」說的是我們沒有辦法預期到的極端事件,「灰犀牛」則是我們平常會看的現象,但往往卻忽略它帶來的危險。

梅雨,是我們每年都會遇到的現象;但是,我們都將它視為「灰犀牛」,沒有好好地去注意這隻灰犀牛會帶給我們想像不到的衝擊跟傷害。

一夜奪250 條人命

哥倫比亞在3 月底、4 月初, 發生豪大雨,它的形成其實就跟我們的中尺度的梅雨是一樣的, 並非颱風挾帶的豪雨,而是非常活躍的天氣系統所帶來的雷雨包。這個對流系統雨量非常強、大,可怕的是它來臨的時間是在半夜,很多人都在睡夢之中,就突然被大水侵襲。

這件事情的發生,造成3 個須要檢討的地方:1. 事發地點在一處山谷;2. 當地生態環境未做好;3. 在雨量防治上未做出預警,一旦大雨發生,土石流爆發,整個村落、城市就一古腦兒地被沖毀,就像當年八八水災的小林村一樣,只是小林村是肇因於颱風,哥倫比亞則是一次豪大雨。

問:一夜之間就奪走了250 多條人命?

汪中和:對,當地失蹤人數還遠超過這個數字,整個死傷人數加起來,比我們小林村的災情還要嚴重很多。

問:真的很可怕,在睡覺的時候要怎麼去防備自然災害。翌日醒來就全部「豬羊變色」,真讓人心驚。

降雨多在夜間、清晨

賈新興:剛剛汪老師從中南美洲這次的降雨事件來探討,其實我們梅雨季比較容易出現劇烈降雨的時段,確實很特別,它最常出現在夜間和清晨。當然這邊有牽涉到比較複雜的氣象學動力, 我就不提,但是回顧過去台灣一些比較出名的梅雨期災害,它的時間點是有跡象可循的。

這樣稍微提一下:1981 年5 月28 日、1983 年的六三水災、1993 年5 月26 以及六二水災、2003 年6 月7 日、2005 年5 月12 日與6 月12 日、2006 年6 月9 日、2007 年6 月5 日、2010 年5 月23 日、2012 年6 月10、2013 年5 月19 日、還有比較短的2014 年5 月15、21 日, 跟2015 年5 月20 日、去年6 月10 日的西南氣流。

從上述這些日期,可以觀察到一個共通性,梅雨大概集中在5 月中、6 月初這段時間。現在的科技讓我們可以透過衛星雲圖、雷達微波、電腦預測模式提早看到梅雨的鋒面系統。所以,我們是能做一些防範的。

潛勢區民眾須警覺

此外,容易出現豪大雨的時間點,除了剛剛汪老師提醒到要做好水土保持的工作,接近到梅雨季的汛期時,我們也要更加留意梅雨鋒面的劇烈天氣現象,它很容易出現在夜間,事先的預防準備格外重要。

水保局現在有劃設出「疏散潛勢區域」,如果說我們是位在潛勢危險較高的地方,可能就要知道當災害發生時,自己可以逃往哪些地方避難。而這也可以透過平常的防災演練,來降低自身財產或生命的損失。

梅雨鋒面特別的地方在於,它帶來強降雨的時機都是在夜間、清晨等民眾都在休息的時候。

睡前要看氣象資訊

問:聽完兩位學者所說,不管是哥倫比亞的豪雨一夜間奪走200 多條人命、還是台灣梅雨來臨所記錄到的許多數據顯示, 旺盛的對流雨常發生在晚上的時候,那是不是代表在梅雨季節期間,民眾睡前都要關注氣象局的資訊,不然睡不安枕多可怕?

賈新興:現在的預測能力,有機會在鋒面接近的1、2 天就知道,以及它會帶來激烈的降雨現象。所以不必那麼緊張。

可是平常就要養成好的習慣, 睡前看一下氣象預報。若是每天都提心吊膽的也不得安睡,建議也可寄託在個人的信仰上,尋求上帝帶給你內心的平穩。

汪中和:只要有萬全的準備, 就會減少不可預期的災禍。台灣現在不管是科技、研究,對於雨量的掌握都越來越有把握,而且精準度也越來越高。對於「會不會發生豪大雨?」、「豪雨會不會帶來災害?」等,事前都有一些跡象可循。

善用防災App

另外,台灣的防災系統也滿進步的,除了剛剛提到農委會水保局針對高潛勢、容易發生災害的溪流,它的周圍、下游,做出預警以外,事前也會做撤離的指示。

都市區、低窪地區的民眾就須要特別注意,不過我們現在人手都有一支手機,防災App 的資訊其實是非常豐富的,民眾只要開啟程式,如果遇到豪大雨,軟體程式就會用聲音、震動等方式發出警示,告知你須要採取什麼行動。

最好的方法還是隨時隨地注意氣象單位發布的訊息,為自己做好準備。特別是在土石流潛勢高、山坡地、低窪地等先天風險較高的地方,民眾的警覺性是保護自己的最重要條件。

問:您剛剛提到南美洲哥倫比亞的問題,好像在印尼、秘魯等國也有發生豪雨釀成災情,是嗎?

汪中和:是的!這種情況的發生都告訴了我們:1. 現在豪大雨的強度,隨著暖化、大氣海洋溫度的升高,一直不斷地在醞釀更厚重的雲層,帶來滂沱的雨勢。

  1. 人為活動也要降低對環境的破壞,可以發現,這次不管在秘魯、哥倫比亞、印尼,這些受災地方都有一個共通點,即生態環境未保護好、水土保持做得不夠、森林砍伐嚴重;3. 防災預防未落實,因此傷亡非常慘重。

問:梅雨會帶來豐沛的雨量, 幫助稻作灌溉,這點是令人期待的,但同時會擔心雨量在同一時間降下會令我們的環境承受不住,若雨勢過強,該如何防備?

汪中和:梅雨強度高對我們會有可怕的影響,但對水資源的幫助也有其正面效果。從農業角度來看,梅雨是農業用水的重要來源,現在中南部正經歷乾旱期, 我們期待梅雨能紓解乾旱,若梅雨帶來的水量不足紓解,農業將會無可避免的受到影響、限制灌溉。對農業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有事前準備,且要有萬全的調適各種計劃。

現在石門水庫已脫離一階限水壓力,老天爺賞不賞水,對一個國家的農業生產來說是影響甚大的。我們一定要全心全力注意, 並做好萬全準備。

問:但受限於台灣地形等自然因素影響,降雨往往分布不均, 就算梅雨季帶來很多雨量,農作物也不可能全部都儲存起來, 農業雖然需要灌溉,但對於過量降雨,我們豈能說「不要再來了」?

將國家打造成「海綿」

汪中和:梅雨到來的強度的確不能控制,過多、水資源用不完又會造成災害,不足則會必須依靠其他水源如地下水來補充,這是整個國家水資源的管理問題, 這個問題不只影響農業,也影響到工業及民生。

現代科技有許多方法,可以應用在水資源分布極端的狀態下, 做好儲水與防止洪澇的工作,例如地下水庫、道路下的透水性鋪面,能利用大規模儲水以減少洪災,這些都是政府務必要做的。政府要把國家建設的像海綿一樣,降雨多便能儲存起來,雨量稀少就利用儲蓄的水解決,這樣就能不被極端氣候衝擊影響。

問:農業需要的水資源量特別大,海綿所儲存的水在農業上的使用會是最多的吧?

工業用水首當其衝

汪中和:農業的水資源需求量的確非常大,但它有忍受度最高的特徵,缺水也都會是農業第一個先限水減量;工業用水所佔比例雖然只有一成,但它毫無討價還價的空間,所以工業用水的壓力其實更大。

賈新興:從水資源管理外的角度來看,對於農業的衝擊,在5、6 月份大約是一期稻作結出的時間,也是準備收割成熟的階段, 這時若有劇烈的暴雨來襲常會造成水稻「倒伏」,即是因為雨勢太大讓稻子倒下,稻穗可能發芽也可能因為暴雨水田的積淹嚴重,使稻米爛掉。

在農業上需要特別留意梅雨對於稻作造成的影響,有時暴雨來了農民就會很緊張,媒體則不斷報導哪裡在搶割稻,又因為潮濕的關係要將稻子送入烘穀機,設備難求等等。

4A 氣象風險管理

在這裡提供農友及聽眾朋友一個概念:根據4A 的氣候風險管理,第一是要有正確認知(Awareness),我們知道梅雨季是重要的水資源來源,但我們要認清梅雨季不只代表降雨季的開始,也同時揭開了台灣遭逢暴雨的序幕,不能因為它是「灰犀牛」就心存僥倖,認為暴雨不會突然襲來。

第二是資訊來源要正確(Accuracy),平面媒體報導的時效性比較不足,這需要非常留意,現在手機非常方便,可以查詢到即時的氣象資訊。

第三是調適(Adaptation), 高潛勢高地區的民眾要常常檢視周邊環境路線、收聽資訊,或是政府就整個國家的國土政策需要去做調整,若該地不適合居住就得將當地民眾遷移;第四是評估(Assessment),每個區域都有不同的區域特性。

懂得「自救」不被動

我們的防救災體系是「自助」和「人助」兩方面組成的,就像自行車的兩個輪子相互運轉,以前我們都會被動認為等政府發動警戒再撤離就好,但民眾自己也要有正確認知、擁有資訊來源、了解周圍能疏散的環境。

問:亦即我們自己也要去做風險評估?

賈新興:是的,自己也要懂得「自救」,除非你會騎單輪車, 否則只有一輪,岌岌可危,再怎麼說防救災體系是相輔相成的。

問:梅雨不能量身提供剛好足夠的雨量,過量也不能要求老天爺到此為止,而且看來每年梅雨變化都很大?

時期縮短 偶有「空梅」

賈新興:每年梅雨季的降雨量,全台平地平均下500 多將近600 毫米;有時則會很少,180 不到200 毫米。

在1980 年有名的「空梅」並不是只梅雨季不下雨,而是降雨量非常稀少,無法預期梅雨季來多來少,每年的變動度非常大。在2000年以後尤其是過去幾年, 也能發現梅雨期縮短,可能從5 月中到6 月中,但去年的梅雨季大約在5 月底結束進入高溫,所以梅雨的脾氣難以捉摸。

主持人:氣象變化不定,難以捉摸,所以只能從過往的資料去判斷,我們確實無法如同預言家一樣篤定說未來會如何,只能好好防災,並祈求上帝的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