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化與汙染嚴重 海洋正面臨浩劫 (20170330 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17/04/05 18:03 點閱 1980 次
不只是鯨豚,還有其他海洋生物深受塑膠為害。(photo by 網路截圖)
不只是鯨豚,還有其他海洋生物深受塑膠為害。(photo by 網路截圖)

主持人:台灣醒報社長 林意玲
與談人:汪中和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賈新興 (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記錄整理:謝宜帆、蘇家瑩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 海洋近來面臨諸多浩劫,若將海洋擬人化,她已經生病了。海洋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 我們需要她協助調節氣候、提供食物來源等。請教汪老師, 海洋失去以往的美麗,是否與其面臨的酸化與汙染越加嚴重有關?

吸收熱能 調節溫度

汪中和:從地球科學的角度看來,海洋如同母親,默默地將過去幾百年來地球遭受的環境破壞、工業發展累積的溫室氣體、熱能都全部承受,進而吸收。如今,已經到達極限了。

印尼在2 月23 日舉辦聯合國海洋高峰會,其中將海洋遭遇的困境、我們需要努力的行動、所要達成的目標都做出反省與總結,預計今年6 月聯合國還會舉辦世界海洋會議,期許大眾能落實行動方案,向該目標邁進。

聯合國有張圖表指出,從1970 年至今地球表面累積熱能有90% 都在海洋當中,換句話說,海洋幫我們吸收、調節、減緩了氣候暖化帶來的諸多衝擊,若無海洋幫忙調節熱能,今天地球溫度上升絕非現在的1 度,應是已經超過3 度。

問:但海洋也不可能無限制承受環境破壞,她似乎現在也正遭遇諸多困境?

汪中和:對!現在的海洋就像承受極大壓力的母親,若我們不趕緊採取行動,海洋將承受不住人類帶給環境的傷害。破壞將會超越所有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極限。

問:海洋問題最主要著重在暖化嗎?不只暖化,酸化和汙染對海洋影響多深?

汪中和:是的!熱能上升會使海洋溫度不斷提高,所以北冰洋與南極大陸海冰縮減都是溫度升高的證據。除此之外,海流也會隨之改變。更可怕的是,海洋一直幫我們吸收二氧化碳。

升溫影響吸碳能力

二氧化碳排放至空中量只剩一半,約45%,這其中海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當海洋溫度越高,能吸納的二氧化碳就越少, 海洋的調節效力也會不斷減緩。

這就是為何大家說海洋太重要了,我們真的必須想辦法紓解碳排放的問題。

問:另外請問賈博士,海洋對我們如此重要,但卻已經承受不住,該如何是好?

賈新興:對於海洋議題,聯合國組織已提出嚴重呼籲,海洋承受不了的症狀已經逐漸浮現,包括海洋溫度上升、吸納二氧化碳能力減少、酸化。

酸化、捕撈改變食物鏈

海洋環境由於暖化、酸化,造成海洋食物鏈有嚴重影響:酸化會導致貝殼變薄;海洋大學也在台灣東北角研究藻類,發現藻類生長也被暖化影響;而洄游性魚類如烏魚子甚至被暖化影響,不再會游來到台灣。

另一問題則是過度捕撈。海洋除面對暖化環境議題外,魚類過度捕撈也是嚴重現象,對聯合國來說,不論就環境、經濟、生態三層面,海洋問題都需要立即有改善行動。

海洋母親所承受的壓力若要減緩,人類必須站起來,盡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其次在海洋環境維護,如海洋垃圾都是人類需要努力的。

問:請問汪老師,食物鏈影響讓人更加擔心。海洋酸化及汙染對於食物鏈影響是什麼?

汪中和:魚、蝦等的產量將會有相當大衝擊,譬如貝殼、海藻甚至是鈣質微體生物,牠們都是食物鏈最基層,也是所有海洋生物的食物主要來源。但牠們的量正在減少,生長品質降低,食物鏈會一環環從最底層影響至最頂層,最後受到傷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海洋生物不只遭遇數量與種類的變化,如現在台灣要在冬天捕魚是困難的,因為海溫產生變化。過去曼波魚是在菲律賓才有,現在到我們花蓮也能看見。食物種類的分配與數量改變,加上產量降低,對人類來說都是惡夢,對於未來發展也產生可怕壓力。

問:對人類比較切身相關,是我們的食物來源也多來自海洋。若將來海洋生態持續惡化,勢必會衝擊到我們的漁獲收成,甚至漁民的生計也可能朝不保夕。海洋的污染、酸化情況,不管是進口哪個國家的海產,都會受到影響吧?

酸化影響漁獲量

汪中和:酸化除了危及到海洋的健康,連帶地也破壞了珊瑚礁的生態、減少人類可得的漁獲量,而現在海洋酸化的速率是我們地球有歷史以來最強的一次。

在過去,地球環境當然也曾發生過海洋酸化的情況,最近的一次是在5600 萬年以前,那時地球發生了「大暖化」,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這些氣體跑到海洋,造成酸化。當時的酸化程度與現今海洋酸化的程度差不多。

距今200 年以前,海洋的酸鹼值大約是8.2,現在只剩8.1, 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海洋的pH 值就下降了0.1 個單位,過去要下降每一個單位則需耗時2 萬年,我們卻用200 年的時間就達到了。

邪惡雙胞胎

所以,海洋酸化的速度跟大氣暖化的速度,都超過人類歷史紀錄、以百倍的速率在發生。在環境議題上,氣候暖化、海洋酸化是我們人類帶來最可怕的「Twin Evils」(邪惡雙胞胎)。

我們現在都知道、也開始承受氣候暖化的後果,但是海洋酸化現在才正要開始,它所帶來的衝擊可能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問:賈博士有沒有補充的地方?

賈新興:海洋酸化真的是我們接下來要面對的環境議題,國際現在也看到這樣的趨勢,從海洋的生態現象可以觀察到,基礎的食物鏈改變影響到漁獲的收成, 珊瑚礁因為暖化減少影響到整個海洋生態多樣性。

食物鏈現糧食隱憂

其次,人為過度捕撈漁獲,也加劇破壞海洋生物的平衡,將影響到觀光、經濟產業的發展。畢竟魚類是人類攝取高蛋白的主要來源,糧食隱憂恐也會成為相關議題。

另外,大氣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也會讓沿海地區的大城市受到衝擊,需要及早防範因應。我想,行動永遠不嫌晚,就怕我們沒有要起身採取行動。

問:兩位學者提到海洋的「酸化」,許多民眾可能不太懂其意,難道是海水喝起來很酸嗎? 原因是重金屬汙染嗎?還是暖化造成的現象?

汪中和:我們說的「酸」,是只用pH 值來做比較檢測。「7」是中間的位數,比7 高就是「鹼性」,比7 低則是「酸性」。譬如說,我們去陽明山、北投泡溫泉,它的水質酸鹼值低於3,就像我們家的食用醋一樣,所以會說那裡是「酸性溫泉」。

而我們去烏來泡湯,它的酸鹼值大概是在8~10 之間,故為「鹼性溫泉」。從酸鹼值的高低就可知道水質是呈現酸性還是鹼性。

氫離子增 近酸性邊緣

海洋的酸鹼值一般落在8.2 左右,水質好的話,可到8.3,數值較低的話,則會在8.1,而現在海洋的酸鹼值就處在這邊緣, 是比較差的。酸鹼值是一個對數的單位,所以差0.1 個單位,其實落差非常非常的大。

自工業革命至今,海洋的酸鹼值已降低0.1 個單位,這表示海洋裡面含氫的離子(讓海洋酸化)增加了30%,這個含量是非常多的,都是因為我們製造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被海水給吸納、融解,讓氫的濃度隨之提升、酸鹼值降低。

如果酸化的速率太快,對海洋來說是很難承受的,所以可以看到海洋裡面的鈣質生物碰到海水氫離子增加後,會大量的融解。這個現象,在澳洲大堡礁非常的明顯。

若將目光放回台灣,其實到恆春墾丁潛水的話,也可以看到我們的珊瑚礁健康狀態開始惡化、面積一直不斷地縮減。

問:剛提到海洋酸化是海水的酸性值比較高,這是直接取海水出來檢測嗎?全世界的海水測出來的結果都相同嗎?

暖化、聖嬰提高酸化

賈新興:各地海水的酸鹼值其實不會差別太大,就如同汪老師說的都會呈現「弱鹼性」,數值落在8.1~8.2 左右。可是暖化造成全球急遽升溫,讓海洋的酸鹼數值慢慢在降低。

所以有一些區域,其海水「酸度」是很明顯地有所提高,但它的pH 值還是在鹼性的範圍內, 只是比均值要低(約pH8),像是祕魯東岸沿海地區,因為暖化、聖嬰現象讓它的海水溫度偏高,接連讓海水的酸化程度更為顯著。

另外,像是菲律賓靠近西太平洋那塊的海域,學者稱其為「全世界海洋最暖的地方」(Warm pool,暖水區),它的海溫也是因為暖化墊高了許多,所以這幾個區塊海洋呈現的酸化現象都很明顯。

從人體的健康可以得知,身體呈現「弱鹼性」,其實是比較好的;若是「酸性」,相對地就比較容易有疾病,海洋也是同樣的道理,基本上它也要長久維持在弱鹼性的水質,對海洋的健康、生態是最好的。

可是,全球暖化讓海水的pH 值變小、變酸了,海洋的「體質」遂漸漸開始惡化。這是我們必須要重視的一個問題。

問:聽賈博士的說明,酸化完全來自於暖化嗎?還是有別的原因?

汪中和:海洋酸化的主要原因還是大量的二氧化碳被海水吸收,氫離子解離所造成的直接影響,可以知道它與暖化是息息相關的。

問:海洋汙染最常見為塑膠造成的汙染,塑膠袋甚至成為海洋生物的食物。人類去海邊玩遺留垃圾在海邊,對海洋來說是沉重、無法代謝的負擔,但人類卻不去理會,明明這些污染都是人為造成的。

汪中和:現在海洋汙染嚴重, 一年約有800 萬噸、現在累積已到1.5 億噸垃圾量,這些垃圾80% 就是塑膠。

1/4 魚體內有塑膠

日前國外海龜保育團體拍攝的影片給了我很深的震撼,一隻海龜痛苦哀嚎,經過檢查,在牠的鼻孔居然抽出了吸管,這吸管非常的長,海龜不小心吸入吸管, 要從牠的氣管當中慢慢拔出來, 如果不是保育人士將吸管拔出, 這隻海龜的命運會很悲慘。

美國做了一個實驗:走訪全國各地的魚市場買魚,再將魚內臟剖開,發現許多魚的魚肚內都是垃圾。也就是說,民眾到魚市場買魚,每4 條魚中就有一條體內可以發現到塑膠物,當中可能是塑膠微粒或殘骸甚至是塑膠袋, 這是非常普遍的狀況。

所以塑膠是無所不在,非常氾濫,現在甚至連海洋生物的肚子裡面都充滿著可怕的塑膠。

問:海洋裡面的生物應該吃到這些塑膠嗎?牠們明明無法承擔也不需要去吃塑膠的。

賈新興:沒錯!塑膠是由人類產生,大至大型塑膠小至洗面乳的塑膠微粒,和吸管不同,像磨砂一樣小的塑膠更是不易發現, 這種塑膠微粒對環境的影響更為劇烈。

落實塑膠回收使用

海洋除了受暖化影響,人類製造出的垃圾汙染對海洋也是影響甚鉅,雖有環保團體及企業年年舉辦淨灘活動,但保護環境不該只是例行公事,必須落實減少塑膠使用才能治本,能回收使用塑膠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買東西的購物袋能做二次利用,其次不要的塑膠製品必須回收才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跟影響。

問:垃圾本身也會對海洋生物有不良影響嗎?影響為何?

掩埋法沖出大量垃圾

汪中和:那是一定的,過去的垃圾處理大多為掩埋式,掩埋在最荒郊、最靠近海邊的場所,過去在河邊也是。

現在制度較好,國家管制嚴, 已經禁止隨意掩埋垃圾。但全世界許多低度開發的國家,生活水準低,處理廢棄物方式落後,還是以大量掩埋為主。

今天從海洋中看見的垃圾,都是從陸地沖下來的。由於掩埋地點不對與極端氣候的豪大雨、土石流會把陸地上的垃圾通通沖到海洋中,我們的海洋很無辜也很無奈,承受了我們這麼大量的垃圾。

過去自然的垃圾會分解消失, 但人為的垃圾,尤其是塑膠,幾千幾萬年都會存在同個地方,一旦進入海洋,除了清理之外別無他法。這次的海洋高峰會提出最重要的訴求,就是所有塑膠製品必須從源頭管制,不要讓它成為可怕夢魘,從陸地送到海洋裡面,結果人類還是需要自行收拾後果。

問:一直將垃圾送至海中,海洋是無法抗拒的。

垃圾輸出可做外交

賈新興:不過,台灣垃圾掩埋與回收的技術頗受許多國家讚賞,我們或能透過這樣的技術, 輸出幫助有需要的國家,特別是經濟環境不好的國家。輸出垃圾掩埋處理及分類技術也能盡到台灣身為地球村一份子的本分。

從這樣的角度也能發覺台灣有些東西還是做得不錯,能成為一種環境外交。讓台灣除了努力結交邦交國外,也能用這樣的外交去幫助海洋減輕它的痛苦。

解鈴還須繫鈴人

問:塑膠袋由於太便宜會造成人們不珍惜,是否就是因為如此所以才會輕易製造不能分解的廢棄物?

汪中和:由於生活上塑膠與我們密不可分,買東西不帶購物袋就會需要塑膠袋,其次醫療產品需要塑膠,像生活上觸目所及也是如此。解鈴還需繫鈴人,人類所製造的,人類一定要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