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成3博士欲往海外 近9成願返國

林亭妤 2017/03/14 12:14 點閱 19308 次
國研院14日公布「博士人才出國意願調查」調查結果。圖為科政中心助理研究員李國安。(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國研院14日公布「博士人才出國意願調查」調查結果。圖為科政中心助理研究員李國安。(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高階人才跨國流動已然成為趨勢,國研院調查國內博士欲前往海外工作的意願,發現有3成3博士表示,未來5年內打算前往海外,其中近9成願意在10年內回國。面對國外市場可能大過想像、導致人才改變回國心意一事,科政中心主任莊裕澤打破民眾的既有想像,強調「人才不回國還是可以促進國內外合作,並不算損失。」

國研院科政中心透過「國家科技人力資料庫」,針對國內博士人才進行「跨國流動意願」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5196份,14日公布調查結果。

科政中心助理研究員李國安指出,3成3博士人才有意願在未來5年內前往海外工作,其中年齡未滿35歲的新生代博士出國意願逾半,預計前往國家以美國與中國為大宗,兩者約佔6成3;另外,10年內願意回國的人力高達9成。

李國安表示,博士人才選擇至美國的主因,包括薪資高、就業條件優渥、專業與學術領域領先;選擇至中國的主因則除了薪資優渥外,還有「看好該國市場與產業發展」。

「博士人才流出,短期內的確會對台灣GDP造成約0.24~0.58%的損失,但長期來看,對我國經濟只有助益。」李國安說,人才跨國流動應分為三階段看待,第一階段對母國財政有些微損失,但進入第二階段的「網絡合作」後,便開始有匯款回母國的資金、技能與知識的移轉、影響他國企業海外轉包至本國的決策、促進國內外企業的連結。

「長期來看,其實博士人才就算未回國,對母國而言也不是損失。」莊裕澤強調,到了第三階段後,博士人才已能對我國GDP產生經濟貢獻,雖然他們選擇在國外擔任高階主管,但資源與決策通常會優先考慮回流母國,以印度為例,其科技人才透過海外轉包模式(軟體服務投資及出口),間接增加了印度國內4%的GDP。

面對高達9成的博士人才出國深造後,仍有意願回國發展,莊裕澤提醒,要正面看待新生代博士的出國意願,但政府在10年內應提升相關產業的能量、設計適當媒合機制、提供優良的產官學研合作環境,方能更促進新生代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