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大獎 蘇偉貞書寫生死

莊舒羽 2017/01/10 18:40 點閱 21996 次
蘇偉貞(右2)、劉克襄(右1)出席「2017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首獎名單發布會。(photo by 莊舒羽 / 台灣醒報)
蘇偉貞(右2)、劉克襄(右1)出席「2017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首獎名單發布會。(photo by 莊舒羽 / 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莊舒羽台北報導】「好作品需要讀者的支持,才能讓創作文學繼續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文化部政務次長丁曉菁10日出席「2017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名單發佈會感性說道。今年書展獎「小說類」3本首獎分別為《龍頭鳳尾》、《旋轉門》、《雨》,另外也增設「編輯獎」,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趙政岷表示,增加編輯獎是為鼓勵編輯團隊繼續保有出版的熱情。

由文化部主辦、台北書展基金會承辦的「2017台北國際書展大獎」10日在敦南誠品公佈首獎名單,「小說類」評審總召劉克襄指出,今年是依據作品的通透性、藝術性、廣讀性來評選,他表示近年參選書種類越來越多,評選的挑戰也逐年遞增,他形容這些小說作品就像台灣的遠洋漁船,到很遠的地方後再捕魚收成回來,呈現具深邃洞見的作品。

死亡的萬花筒

得獎作品之一《旋轉門》作者蘇偉貞蒞臨現場分享得獎感言,她說,自己從參加徵文到獲得書獎肯定,在這條漫長的寫作過程中時常自省,「從一段寫作的日子到一生的作家,這之中的意義是什麼?」但以另一種得獎的形式來思考,卻也感謝在這樣衰微且多元的出版生態還能繼續寫作,這一段存在的意義就是提醒自己要繼續寫「可以永久存在」的作品。

《旋轉門》是蘇偉貞以逝世屆滿12年的丈夫為原型,形塑出主人翁「大疤」,以及大疤死亡後的世界,不斷啟動新生與死亡的輪迴線圈,藉以追撫亡夫的形象。劉克襄表示,這本書就是在訴說一個「死亡的萬花筒」,將死亡的多樣性、崎異性及時空的錯次性呈現,把死亡做多方面且精闢透徹的分析。

罕見非文學語言

馬家輝《龍頭鳳尾》描述1930年代的香港,在充滿黑道江湖的暴力和慾望下,鋪成一個個離奇又動人的故事,雖用廣東方言書寫,但整部小說有足夠的視野,也有稱職的細節描述。劉克襄說,這是馬家輝的第一本小說,藉由書寫透露香港社會底層的聲音,形成較罕見非文學性的語言。

「非小說類」得獎作品是魏明義《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魚凱《公門菜鳥飛》、劉克襄《虎地貓》;「編輯獎」得獎名單為行人文化實驗室《透明的記憶:感受日常玻璃的溫度》、《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及劉鈐佑《茶室交易》、《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

2017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頒獎典禮將於2月8日書展開幕式舉行,由總統蔡英文親自頒發10萬元及獎座給首獎作者,展出期間為2月8日~2月13日在世貿展覽一館、三館開放購票入場,入圍的作品也會在誠品敦南店設立書展大賞專區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