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愛看紀錄片,常覺得紀錄片中的真情更能令人共感,甚至改變人們的思維與生活態度。
《種土》對土地的深情
今年台北電影獎紀錄片入圍五部中有四部,去年已在金馬影展看過。至今仍覺得深受感動的是顏蘭權導的《種土》,在142分鐘的片長中,竹科工程師阿仁受當年顏蘭權和莊益增合導的紀錄片《無米樂》影響,放下金飯碗,花了六年時間投入改善農地土壤。
帶著妻小一家人胼手胝足、日曬雨淋,用手工、用機械都撿不盡人們因一時便利而留下的塑膠垃圾,他一心一意要把「死去的土地種活」,如愚公移山般對土地的深情,令人動容。
《大風之島》記錄樂生
這部片子《種土》現在已走入校園公播,持續在人心種下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的種子。在台北電影節唯一首映的是以20年記錄樂生療養院的《大風之島》。
過去二十年來以樂生療養院為主題的紀錄片陸續拍得不少,探討人權、醫療、社運也很深入。而這部《大風之島》和過去的樂生紀錄片有什麼不一樣呢?這部紀錄片為何在台北電影獎同時入圍了最佳剪輯和原創電影歌曲?
樂生療養院是日本殖民時期於1930年代在新莊迴龍半山坡建立,旨在隔離痲瘋病人(2008年改稱「漢生病」),此病會造成患者肢體及顏面傷殘,當時誤以為是強烈傳染病,令人聞之色變,日本政府實施強制隔離病患,甚至用鐵絲網包圍院區防止患者逃離,而患者也因此備受社會歧視而以院為避風港。
1994年省府衛生處把土地賣給了捷運局興建捷運機場,拆遷七成院區引發院民抗議,各大專院校師生支援,希望把樂生療養院保留為古蹟,讓患者繼續以此為家。2005年樂生院民成立樂生保留自救會,各大專院校組成青年樂生聯盟,當時這項風生水起的社會運動結合了大學師生、醫師、文化人士。但幾經折衝,仍然不敵搬遷改建的命運。
與日本影人合作
2005年此片的導演許雅婷當時正就讀政大廣播電視系,她扛著攝影機走進樂生療養院,隨著抗議隊伍走上街頭,拍了畢業作《樂生活》,此後二十年來,她斷斷續續地拍攝,以20年的觀察與沈澱,留下樂生居民的最後身影。
她把累積的1800分鐘的影片上了日文和英文字幕,找了日本剪輯師秦岳生合作,用越洋溝通的方式,濃縮剪成了119分鐘的紀錄片。
導演不自陷於20年記憶的泥沼,協同瞭解歷史關聯的日本影人剪出的版本,也展現了她與院民的深刻情感,院民自己獻聲唱的歌曲,在悲涼之外又呈現堅靭的生命力。
兩部與香港有關
入圍的紀錄片中有兩部是和香港有關的,去年已在金馬獎獲得最佳紀錄短片獎的《顏色提樣本.mov》,以香港移居台灣的人觀察台灣選舉的政治光譜,觀點輕鬆又諷刺寫實,片長59分鐘,是入圍紀錄片中別具一格的。
另一部《日泰小食》則是記錄香港離島一家名為「日泰小食」的雜貨舖,在街坊鄰居互動及閑聊中,側面見証了香港人在反送中及後來情勢急轉直下的時代動盪中,香港民眾由反對學生運動到支持,最後心情失落與惆悵的起伏轉變。
《跳進部落的孩子》是記錄排灣族舞蹈藝術家布拉揚,在世界舞台上綻放光芒後,返鄉創立舞團,帶領部落非科班出身的原住民舞者,縱身舞出自己的身姿。布拉揚自有其舞蹈魅力,而舞者的生活與互動則是舞蹈表演之外的紀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