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業冰風暴? 專家:創新特色為要

林佳楠 2016/12/21 21:33 點閱 23429 次
獨立出版聯盟於2016年台北國際書展的展位。劉霽說,他做了6年獨立書展,而獨立出版聯盟於去年底成立,目前已有28家成員。(photo by 獨立出版聯盟臉書)
獨立出版聯盟於2016年台北國際書展的展位。劉霽說,他做了6年獨立書展,而獨立出版聯盟於去年底成立,目前已有28家成員。(photo by 獨立出版聯盟臉書)

【台灣醒報記者林佳楠綜合報導】寒冬、冰風暴、冰河期⋯⋯還有什麼詞彙可形容出版業的慘況?除了大環境不景氣、閱讀習慣改變之外,圓神出版社執行長簡志興認為,書市「供過於求」是一大問題,出版業者應減少跟風,並加強分眾研究。讀冊生活創辦人張天立則說,出版業還是有人「惦惦吃三碗公地」大賺錢,重點是要去思考如何創新商業模式、抓住年輕讀者的口味,而不是一味期待政府來管事。

通路新書成長

據誠品書店20日公布的報告,今年共引進8.4萬冊新書,會員一年內平均購買8.8冊書;金石堂則於21日揭曉,今年出版34,533冊新書,比2014年成長了1,462冊。雖然兩家通路的新書銷售均成長,但是透過業者的分析可發現,同一類型書系經常出現百家爭鳴的現象,像金石堂就發現,今年以「勇氣」為名的書籍有1百多本。

針對出版業困境的分析,文化部認為主要原因包括:原創暢銷作品不足、業者難以掌握市場動態、兩岸華文出版競爭、圖書通路削價競爭、數位出版商業模式未成熟、閱讀習慣改變、整體消費力下降等。

同類書系搶大餅

而根據簡志興的分析,出版業的不景氣並非從今年才開始,但是「供過於求」的現象卻是愈來愈嚴重。他指出,同類型的書籍出太多,卻只有第1、2本有力量。「出版業和任何行業一樣,一旦供過於求,差異化過小,就會導致很多書籍無法面市或銷售出去。」

被問及政府該如何救出版業?簡志興說,10幾年前他在與文化部官員的會議上,就曾參考日韓模式提出「統一定價」策略,但後來就不了了之。至於「購書免稅」的提案,文化部則曾表示,出版業並非特殊產業,似乎無法適用這樣的優惠。

相對地,張天立卻指出,買書也是一種經濟行為,業者不該傻傻期待統一定價管制,因為「讀者聽到只會眉頭一皺,」畢竟那是違反市場經濟的行為。他強調,政府該做的事是維護公平競爭,在業者的智財權受到侵害時,主動協助追訴,而非祭出更多規則,讓市場變得更僵化。

電子書難推?

據悉,電子書在台灣書市中僅佔1%。究其原因,簡志興認為「閱讀習慣」是主要因素,畢竟長期觀看3C產品,眼睛還是會不舒服。此外,讀者貪戀紙書的手感及美感,也是阻礙電子書發展的一個原因。到現在仍保持每月讀10本書的簡志興說,比起琉璃、名牌絲巾等高價品,「書是最珍貴、最超值的藝術品。」據此,他認為出版業者應該進行更仔細的讀者及書系分眾研究。

獨立出版聯盟理事、一人出版社社長劉霽則是出版業的另一種極端。38歲的他一個人包辦簽書、編輯、校稿、找設計等所有出版流程,每年約出版3至4本書(首刷1 、2千本左右),並且只做文學類小說。做電子書?他也有做,但看的人就是不多。個性樂天的劉霽表示,只要強化書籍品質與特色,並找到創新的行銷模式(例如他之前試過的「跨社出版」),就不怕無法生存。

小小書房負責人虹風則說,10年前入行之初就被告知出版業在寒冬,當初的問題也都還在。現在每一家書店都在苦撐,文化部雖有提供補助,但占總收入的比例非常小。為回顧出版業10年來的變化,小小書房將於1月推出《出版指難》,目前正在群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