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引爆氣候變遷論戰(楊惟任)

楊惟任 /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教授 2016/12/19 13:56 點閱 1590 次
台灣應持續推動氣候變遷政策和環境保護工作,透過綠色經濟和科技發展新的成長動能和轉型,亦創造高品質的生活條件,包括建立全面性的綠色生產和消費模式。(photo by 網路截圖)
台灣應持續推動氣候變遷政策和環境保護工作,透過綠色經濟和科技發展新的成長動能和轉型,亦創造高品質的生活條件,包括建立全面性的綠色生產和消費模式。(photo by 網路截圖)

要說2016年這場美國總統選舉是有史以來最精彩的大選之一並不為過,不但兩黨候選人在選舉過程低俗和露骨的人身攻擊前所未見,川普在黨內分裂、希拉蕊獲得超過兩百多萬張選票的情況之下勝出也是一大奇蹟,最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在競選期間所發表的談話、提出的政策,以及當選之後的人事安排,都一反美國的傳統價值。

溫室效應受質疑

川普在選舉期間就提出,將在當選之後退出巴黎氣候協議;他在當選不久之後,便宣布將由奧克拉荷馬州檢察長普魯特(Scott Pruitt)出掌環境保護總署,並且延攬前德州州長裴利(Rick Perry)出任能源部長,這兩位人士都是氣候變遷懷疑論者,強烈批評氣候變遷是科學家捏造的謊言,主張退出國際氣候合作機制,以保護美國的經濟利益。

自1824年法國物理學家Joseph Fourier發現溫室效應現象以來,科學界就開始關注地球溫度變化的情形。雖然有不少科學家對氣候變遷的說法抱持懷疑的態度,但極端氣候事件在世界各地不斷發生卻是不爭的事實。

氣候變遷牽扯政治

然而,從最初的科學發現到形成全球一致的政策行動,期間經歷一段相當漫長且艱困的道路,把人類活動和全球暖化現象聯繫起來並不是一項單純的科學工作,將科學事實轉化為被公眾接受、被利益團體認可的政治行動,涉及現實利益的衝突,其中摻雜太多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因素。從另方面來說,這也使得氣候變遷不再只是單純的科學問題。

對國內政治而言,環保意識抬頭導致民眾對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形成新的政治壓力和政治動力,在這過程當中,政黨、媒體和社會輿論也發揮重要作用。對國際關係來說,氣候變遷所涉及的問題更為複雜,尤其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之後,氣候變遷問題與國際政治產生密切聯繫,氣候變遷成為國際強權和國家集團之間政治角力的議題。

中國、歐盟共同努力

不僅共和黨執政時期的美國,中國一開始也對國際氣候合作抱持懷疑的態度。然而,中國的環境脆弱度高,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影響長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加上諸多外部利益的考量,所以中國不但努力參與國際氣候工作,並成為巴黎氣候協議順利簽署和生效的重要力量。至於歐盟一直是國際氣候合作的領頭羊,對解決全球氣候問題的態度最為積極。

不僅川普本人和他的準內閣,不少國家的政府也質疑氣候變遷是否真的存在?但可以確定的是,隨著部分先進國家在2030年之後將逐步實現零碳國家的願景,即使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在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議之後更難以獲得控制,但提高環境水平和發展綠色經濟而來的福祉和利益,將使得零碳國家由於具備永續成長能力而成為未來的強國。

基此,就算美國在川普上台之後真的退出巴黎氣候協議,以及其他雙邊和多邊氣候合作機制,台灣都應該持續推動氣候變遷政策和環境保護工作,一來透過綠色經濟和科技發展創造新的成長動能和轉型,亦可創造高環境品質的生活條件,包括建立全面性的綠色生產和消費模式,藉此將台灣建設為綠色新興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