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免疫醫學中心團隊在動物實驗研究中發現,剔除人體dusp6基因後,腸胃道菌相改變,可以抑制飲食引起的肥胖。(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system/assets/images/000/032/385/big/%E5%9C%96%E8%AA%AA%EF%BC%9A%E5%9C%8B%E8%A1%9B%E9%99%A2%E5%85%8D%E7%96%AB%E9%86%AB%E5%AD%B8%E4%B8%AD%E5%BF%83%E5%9C%98%E9%9A%8A%E5%9C%A8%E5%8B%95%E7%89%A9%E5%AF%A6%E9%A9%97%E7%A0%94%E7%A9%B6%E4%B8%AD%E7%99%BC%E7%8F%BE%EF%BC%8C%E5%89%94%E9%99%A4%E4%BA%BA%E9%AB%94dusp6%E5%9F%BA%E5%9B%A0%E5%BE%8C%EF%BC%8C%E8%85%B8%E8%83%83%E9%81%93%E8%8F%8C%E7%9B%B8%E6%94%B9%E8%AE%8A%EF%BC%8C%E5%8F%AF%E4%BB%A5%E6%8A%91%E5%88%B6%E9%A3%B2%E9%A3%9F%E5%BC%95%E8%B5%B7%E7%9A%84%E8%82%A5%E8%83%96%E3%80%82%EF%BC%88photo_by_%E6%9E%97%E4%BA%AD%E5%A6%A4%EF%BC%8F%E5%8F%B0%E7%81%A3%E9%86%92%E5%A0%B1%EF%BC%89-1.jpg?1481519411)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特定的腸道菌相,可抑制飲食所引起的肥胖!國衛院免疫醫學中心助研究員高承源等人領導的團隊,在動物實驗研究中發現,剔除人體「dusp6」基因後會造成腸道菌相改變,這種菌相可抑制肥胖。免疫醫學中心主任譚澤雄說,研究成果若應用在益生菌健康食品上,預估2~3年內有機會成功。
「腸道菌相」已被證實是肥胖的關鍵因子,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Nature》中。國衛院免疫醫學中心助研究員高承源12日在「發現宿主調控腸道菌叢生態平衡相關基因」記者會中指出,肥胖病人的腸胃道中,「厚壁菌門」占有比例極高,而「擬桿菌門」比例極低,但這種菌相在剔除人體基因「dusp6(雙特異性去磷酸酶)」後就改變了。
「dusp6基因剔除後,厚壁菌門比例降低、擬桿菌門比例提高,成功轉變成另一種『抗肥胖菌相』。」高承源在目前的動物實驗階段中發現,餵食剔除dusp6基因後的小鼠高油脂飼料,小鼠體內的菌相反而增加15%的能量消耗、減輕20%高油脂飼料造成的體重與體脂肪增加,以及高脂飼料造成的脂肪肝症狀。
有別於以往認為細菌有害身體健康的印象,「人體微生物群系」在維持人體健康上扮演重要角色,與人體形成共生關係。高承源說,Dusp6基因剔除後能降低腸道上皮細胞的通透性,可避免細菌內毒素外洩到血液循環中引起慢性發炎反應,進而控制肥胖代謝相關疾病。
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譚澤華表示,目前研究團隊人員已經培養出具有抑制肥胖效果的關鍵腸道菌相,預計在1~2年內完成實驗驗證,未來希望發展疾病導向的微生物群系治療技術或是研發藥物,而若要朝益生菌健康食品發展,最快2~3年內有機會研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