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圍不能亂減 恐增慢性病風險

林亭妤 2016/11/07 18:45 點閱 11525 次
醫師提醒,太瘦的大腿(腿圍小於50公分),也會提升罹患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醫師提醒,太瘦的大腿(腿圍小於50公分),也會提升罹患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瘦子也會得慢性疾病,流行病學學會7日首推以「腰腿比」評估慢性疾病的發生風險。北醫大副校長邱弘毅表示,慢性疾病不僅和飲食、環境污染有關,體型比例不標準也可能有潛在病因。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許光宏建議,腰圍要減,但腿圍不能不能低於50公分,有好的「底盤」才能穩住一身健康。

太瘦也有慢性病風險

「腰、腿圍更和糖尿病密切相關!」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長庚大學醫管系特聘教授許光宏表示,當腰圍大於90公分、腿圍小於50公分、頸圍大於38公分時,或腰腿比超過1.8以上,罹患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內臟癌等的風險也將會提高。

2015年我國死於慢性疾病的人口數近11萬人,在十大死因中超過6成。北醫大副校長邱弘毅7日在「別讓三圍變三危」記者會上指出,20歲以上國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19.7%,許多人年紀輕輕就開始受到代謝症候群的威脅,也成為罹患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的高風險族群。

「中心脂肪有害,但周圍脂肪是好的。」許光宏指出,中心脂肪(腹部脂肪)分泌的是有害蛋白質,會毒害人體器官及血管,但周圍脂肪(腿部脂肪)卻可分泌有益蛋白質如:抗發炎性蛋白質,而慢性疾病本身就是一種發炎反應,因此腿圍落在標準值內,有好的脂肪反而可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生率。

健身適度增加腿圍

許光宏提醒許多崇尚美感瘦腿的民眾,健康的腿圍應大於50公分,太瘦的話,有益蛋白質分泌不足,平常要透過一些肌力訓練腿部肌肉,適度增加腿圍,而腰圍、頸圍則要透過健走、搖呼拉圈等有氧運動減少到標準值內,燃燒有害脂肪。

台灣流行病學學會現場示範頸圍、腰圍與腿圍的量測標準,測量頸圍應在男性喉結的位置,腰圍在肚臍上1公分、勿過度吸氣,腿圍則從膝蓋往上算起,到大腿根部前約2/3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