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致脊髓損傷 醫:應可避免

林亭妤 2016/09/05 16:36 點閱 9722 次
據11年健保資料庫資料分析指出,車禍是外傷型脊髓的最大主因。(photo by Gabriel Saldana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據11年健保資料庫資料分析指出,車禍是外傷型脊髓的最大主因。(photo by Gabriel Saldana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外傷型脊髓損傷主因為車禍,其中15~19歲年齡層的占比劇烈攀升。」神經外科醫師杜宗熹根據11年的健保資料庫數據研究,5日指出,社經地位較低、住在偏遠地區者是發生脊傷的高危險群,政府應加強宣導這些地區、族群的安全預防。脊髓損傷基金會呼籲,脊髓損傷常不可逆,不要受傷就是最好的治療。

北榮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杜宗熹5日在「脊髓損傷不可逆」記者會上指出,脊髓損傷分為外傷型與非創傷型,前者原因包括:交通車禍、工安事故、運動傷害和跌倒,高危險群為青少年;後者則為腫瘤、脊椎退化、脊椎病菌感染、血管病變等,高危險群為中老年人。

杜宗熹針對健保資料庫共11年(1998~2008年)、10幾萬筆的資料分析指出,我國脊髓損傷的盛行率每年約4~5千人,社經地位較低的族群是高危險群,若是以分布區域、年齡及社經地位來看,住在東區、中低收入戶的男性青少年,風險是常人的20倍,政府應針對南區、東區、青少年等族群,加強宣導安全預防、受傷處置、意外保險等方法。

「脊髓損傷在10歲以前發生率極低,但從10~14歲此年齡層開始攀升,15~19歲發生率則劇烈升高。」杜宗熹表示,15~19歲的外傷型脊髓損傷比例劇烈攀升,主因為車禍,因正是青少年熱血的年紀,推論可能是還沒有拿到駕照,但喜歡和朋友駕車、乘車遊玩,也因此青少年的交通安全宣導與落實非常重要。

「脊髓損傷比例最高的平均年齡是27歲。」台北市脊髓損傷基金會董事長林進興說,27歲,正是家庭及社會的中堅份子,依損傷程度的不同,嚴重者半身不遂、四肢癱瘓。本身是脊髓損傷患者的他坦言,從受傷的那一刻起,整個人生都變了。

林進興呼籲,多數外傷型脊髓損傷都是可以避免或預防的,如車禍、跌倒、暴力行為,若家庭中有脊髓損傷患者,經濟支出甚至比失智症、肌肉硬化、腦性麻痺還要高,且脊髓一旦損傷,治療及復健都是困難的路程,因此「預防就是最好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