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廢棄物新去處 滅菌利用生財

謝宜帆 2016/05/17 17:29 點閱 9913 次
廢管處吳盛忠處長左手展示醫療用品,右手展示再利用後的產品。(photo by 環保署廢管處提供)
廢管處吳盛忠處長左手展示醫療用品,右手展示再利用後的產品。(photo by 環保署廢管處提供)

【台灣醒報記者謝宜帆台北報導】醫療廢棄物可以做成三角錐、車燈外殼?為促使資源永續利用,環保署17日召開記者會宣導,醫療廢棄物只要經過滅菌處理,並予以適當分類、管理,就能成為可重複使用的塑膠材料或物品;且回收利用消耗的成本,比起以往直接焚化,每公噸能省下1~2萬不等的金額,可謂一石二鳥。

行政院環保署17日召開「醫療廢棄物滅菌再利用」記者會表示,國內醫院每年約產生12萬公噸的廢棄物,其中約9萬公噸是無害的生活廢棄物,和一般家庭或工廠的生活垃圾無異,而另外3萬公噸的有害醫療廢棄物,如血液透析器材、手術刀、注射針頭、癌症用藥等,經過醫院感染管制及環境管理人員分類、包裝處理後,大部分都採用專用的醫療焚化爐予以銷毀。

醫院為醫治傷患及考量醫療安全,醫療器材多為拋棄式的塑膠材質,造成浪費與不環保,環保署廢管處長吳盛忠說,「洗腎使用的人工腎臟,裡面的濾心拿掉後,外殼的塑膠可以打碎,變成塑膠原料。」同時,他也分享起國外利用透析原理,將人工腎臟的外殼變成輔助農業生產的功臣,發展出省水又抗病蟲害的「薄膜農業」。

民眾或許會擔心,這些醫療廢棄物製成的塑膠製品是否會有殘留的感染病源,廢管處李世經幫工程司表示,「如同醫生診療病患使用滅菌後的手術刀、壓舌板等,經過蒸氣滅菌後的廢棄塑膠,已不具有任何傳染疾病的風險,」更可製造成汽車燈殼、風扇、交通三角錐等塑膠產品。

以往醫院處理醫療廢棄物,若是不能滅菌重複利用,就會直接焚化處理,其成本每公噸就要4、5萬元,而透過滅菌後再製成塑膠原料,處理成本每公噸只需約3萬元,若是販售這些半成品每公噸還可賺取1、2萬元收入,對醫院而言既可節省處理廢棄物的多項內外部成本,又可落實環保。

依據衛福部與環保署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具洗腎科別的595家醫療機構中,已有423家將洗腎產生的透析廢棄物透過滅菌後再利用,換算國內每年7萬洗腎人口產生的0.75萬公噸廢棄物,已有60%採滅菌再利用,並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環保署鼓勵國內醫院能更積極參與,深耕環保行動,也呼籲民眾對於醫療廢棄物勿過於恐懼,一同支持醫院做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