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拆除之我見 ( 吳俊益)

醒報編輯部 2016/05/10 18:35 點閱 1866 次

隨著520 的到來,轉型正義的辯論也日見檯面化,戒嚴時期的政治受難者與長期關注轉型正義的人士,經長久等待,終於盼來民進黨立院席次過半,總統也以壓倒性票數當選,正高興心中那塊正義難以伸張的罣礙得以移除,能將有罪責的始作俑者予以追究。

可是近日立法院幾場公聽會聽下來,關於中正紀念堂的存廢,國民黨的代表固不必論,但除了受難者力主拆除以外,其他人的主張顯得「近鄉情怯」,仍陷入想要「面面俱到」的窠臼裡,看出大家對「去蔣」政治效應的疑慮,也應證民間謔語,真是「請神容易送神難」。

小英應該不會拆

小英準總統日前說:「在轉型正義推動的過程中,社會應該用同理心,以寬容的態度面對過去的歷史傷痕,避免不必要的政治動員。」除了延續她一貫語焉
不詳的風格,實在猜不透她自己的想法是什麼。有學者建議改為「歷任總統文物館」,且揣測「蔡英文政府不太可能是往拆掉那個方向才對」。

徐永明立委則表示,「反對報復性拆除中正紀念堂,因為會激化政治衝突,建議讓它發揮更大的教育意義,就像猶太人處理納粹的過去一樣,將大屠殺紀念館
蓋在美國政治核心,展示衣物、文件等細節」。

報復心與同理心

正義觀應該是人類演化過程中,因著長期合作與競爭,衍生出某些事「直覺認為是對的」,果有人違背這個直覺而傷害他人,會預期遭到受害者的報復,這種相同正義觀讓人有一個行事法則可以遵循,社會得以維繫其正常運作。故而「報復心理」進而有「報復行動」是人類正常的反應,也是平衡受害者心理的機
制。

在文學與電影的許多作品,也都是描寫惡人如何受到報應,受害者沉冤終究獲得洗刷,閱聽人也隨著劇情轉折,直至正義獲得彰顯為滿足。只是現代社會把這種「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應報思維由國家所獨佔,故而國家必須對於違背正義者給予民事或刑事責任的追究,方能要求受難者放下仇恨繼續生活。

有同理心,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固然是減少紛爭的方法,但不能顧此失彼,一個凡事有同理心,能夠「理解」並饒恕騙子和加害者動機,同情他當時不得
不然的作法,並進而放棄懲罰他們,這種欠缺防衛機制的生物,在演化上注定會失敗而歸於消滅。

現階段對中正紀念堂的各種建議,難脫寧靜革命和諧的思維,多半認同不立即拆除,只是認為必須思考轉型,說穿了又是採拖字訣,想讓時間去決定,並沒有
真正回應受難者的心理需求。試想一個二二八的原兇,其紀念館竟比500 公尺外,死傷人數上萬人的二二八紀念館還大很多,箇中的道理誰能解釋? 有時候想
想,是否多數受難者皆已辭世或年屆耄耋,人數相對較少,不似國民黨仍有呼風喚雨之力,再拖個幾年人事全非之後,再行處理比較輕省。

個人深信許多事「今天不做,明天還是不會做,」值此轉型正義的最佳時刻,如果想尊重不同歷史經驗的族群,又要畢其功於一役,試建議如下:目前紀念蔣介石的地方,除了中正紀念堂之外,尚有慈湖安放他的遺體,因此,中正紀念堂應予以拆除,但保留慈湖一部分地方給予相同的紀念意義,而其遺體的安葬事宜也一併處理,請執政當局限期蔣家表態,請有代表性的家屬( 例如新科立委蔣萬安) 召開家族會議,領回先人遺體自費辦理。

紀念堂遷到慈湖

若蔣家噤聲不聞不問,依輕省原則,直接在慈湖安葬,全國公部門現存的銅像,以行政手段拆除或遷放至慈湖展示。這樣建議可以回應受難者的要求,也讓不同歷史經驗的族群仍有地方可以憑弔紀念,至於園區的經營可委由蔣經國基金會接手。

若最後中正紀念堂只改名不拆除,或如學者建議的,讓兩種資料文件併陳現場,發揮教育意義,則慈湖也應一併改名,不再紀念蔣氏,讓該處成為純粹的休閒處所。其遺體也不安葬在該園,可循國防部原規畫下葬於軍人公墓,但經費務必精省。

野百合或太陽花學運雖然相隔20 年,但都聽聞老師們在現場道歉,說因為他們這一代努力不夠,所以讓大家在這裏吃苦。可是當要這些社會中堅的長輩們大膽挑戰未轉型的正義時,又見他們一副事緩則圓的姿態,仍是把問題留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