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櫥窗)在中正紀念堂播映的《眩暈之海》

簡秀枝 2025/07/27 17:08 點閱 952 次
《眩暈之海》 三屏影像裝置,在台北,怎能錯過!?(作者提供)
《眩暈之海》 三屏影像裝置,在台北,怎能錯過!?(作者提供)

《眩暈之海》 三屏影像裝置,在台北,怎能錯過!?這是加納裔英國藝術家約翰•阿孔法拉(John Akomfrah,1957-)的知名作品,隨《崇高的迴響-威廉•透納》展來台,隱身在中正紀念堂展間,該作品斐聲國際,獲獎無數,非常值得一探究竟。

海洋奇觀

總共48分30秒 的《眩暈之海》,創作於2015年,目前由泰德美術館購藏。作品主題,以海洋為中心,跨越時間,既是美麗的奇觀,也是悲劇的淵藪,水葬的象徵,幾個世紀以來,海洋吞噬了無數靈魂,而殘酷歷史不斷重演。

約翰•阿孔法拉在《眩量之海》中,直接提及透納最受矚目的畫作,並指涉其中的政治主題,該件3頻道影像裝置,採用了紀錄片、文學素材,以及新的影像,與透納一系列捕鯨畫作(其中3幅收藏於泰德美術館)和極具震撼力的《奴隸船》連結起來,探討橫跨3個不同世紀的海上暴力:

3個世紀的海上暴力

1、18世紀的跨大西洋奴隸貿易
2、19世紀的捕鯨業
3、當代的難民危機

約翰•阿孔法拉刻意探討海上危險的藝術意涵,如他在2018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的創作,主要目的是迫使人們思考《眩暈之海》所探討的主題,如何持續存在藝術中。他特別想強調的是,不僅是大海本身,連海上的危險,也是數個世紀以來,許多藝術家癡迷的執念之一。

約翰•阿孔法拉分析該作品,與透納在兩個世紀前的創作對話。透納經由探索崇高美學,試圖觸及的相同議題,關於光,關於人,與浩瀚海洋中的種種,如何對待自然本身,當藝術作品,想要探討自然世界時,處理甚麼才是正確的⋯。

三屏銀幕的對照

於是,約翰•阿孔法拉的電影三聯畫,並未擺脫藝術史的敘事,而是將過去和現在交織在一起,展示如何將最近的悲劇,與幾個世紀以來,持續存在的危險主題,聯繫在一起,藝術家們也在各自的時代背景下,持續參與其中,並各自延伸解讀。

約翰•阿孔法拉的《眩暈之海》中,含蓋了3大面向,存檔的新聞短片、BBC自然歷史組的影像,以及在斯凱島、法羅群島和挪威北部地區拍攝的最新片段,巧妙地融合連結在一起,並以三屏銀幕呈現,作最赤裸裸的對照,人類與海洋的複雜關係,以及海洋在移民、衝突、跨大西洋奴隸制和捕鯨業歷史中,所扮演的殘酷角色,那些主題,與透納晚期畫作中描繪的主題,富有微妙呼應性,可怕且令人驚嘆的景象,透過那些具有挑戰性主題,果然,完美延續透納崇高美學的傳承。


”AA”

出生於加納的約翰•阿孔法拉,角色特殊,是藝術家、作家、電影導演、編劇、理論家和策展人,他對激進主義的承諾,在其所有創作中體現。

宗號船大屠殺

《眩暈之海》的畫面上,滿是洶湧的波濤,和靈動的魚群,當那樣的大自然景況,被與逃離祖國的越南難民船並置,延續出淒苦悲慘的際遇,不言自明,成為人類永遠的夢魘與宿命。

還有,捕鯨的貪婪和殘忍,非洲移民屢屢冒著生命危險,穿越無邊海洋,尋找新的、更好生活的想望,透過鏡頭,形成鮮明對比,死無葬身之地是常態,偶爾屍體被沖上灘頭,哀鴻遍野,令人觸目驚心。

翻開史實,1781年宗號船大屠殺,133名非洲奴隸,遭到拋海滅跡、殘忍毒殺,宗號船的擁有者-總部位於利物浦的格雷格森財團,橫行於大西洋沿線的黑奴貿易,人神共憤。

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1819-1891)的《白鯨記》(1851 年)、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小說《到燈塔去》(1927 年)和希思科特•威廉姆斯(Heathcote Williams,1941-2017)的史詩《鯨魚之國》(1988 年),約翰•阿孔法拉的多層次恐懼,竟把大海中描繪成一個詭譎多變,卻又令人著迷的藝術家,讓人玩味不已。

約翰•阿孔法拉的《眩暈之海》曾於2015 年 5 月的第 56 屆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並在英國布里斯託的阿諾菲尼博物館首映並展出,展期自2016 年 1 月 16 日至 4 月 10 日。

(照片:隨手拍、友人分享、網路截圖)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