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週刊封面:苦難的世界與永生的盼望(20160327 德國時代週刊)

邱慕天 2016/03/27 19:46 點閱 992 次

《德國時代週刊》 Die Zeit
比起聖誕節,這世上有一群人,對於復活節的意義更為著迷。與這個萬物復現生機的節期相呼應的,是人的復活與永生。光陰似箭、人的年華似水,難過的是,在我們有限的軀殼中,裝載的是對無限的想望。於是在兩者的張力間,我們有了宗教信仰。

哲學家阿弗烈‧懷海德曾說:「我們擁有普遍性的概念,卻生活在細節中。」他寫這話時65歲。人們腦中天馬行空的奇想,終究會被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的身體所累。比死更令人害怕的是,那個無人紀念、被歷史抹去的寂寥。為此,藝術家把生命力灌注在作品中、政治家留下傳記,希望它們繼續裝載自己的靈魂流芳百世。當然還有人,將死人製成木乃伊或用醫療器材冷凍身體,寄託未來有足夠的科學技術復甦他們的生命。

基督教存在主義哲學家路易‧拉維爾在1940年寫下《邪惡和苦難》。他認為,疾病與邪惡的本質近似,它們都在身心上緊緊佔據人們,過程中,我們會有排斥、抵抗、接受、盼望等不同心理階段。那是一個生命被改造的過程,就像人類吃下禁果後不再單純一般──一個重症患者歷劫重生後,回不去他原本的生命質貌了。身心的傷疤一往無悔地奪去人生命的純真,叫人滄桑如斯。

幾世紀來,神哲學家苦苦思量疾病與苦難存在的緣由,因為那與一位仁愛的上帝看上去是如此衝突。但我們不妨把這些「惡勢力」看作一種生命的熬煉──它逼出一個人對待生命有多莊嚴。

一世紀的羅馬哲學家小普林尼寫道:「重病時,誰還為情所奴?誰還貪愛榮譽?誰還關心身外之物?」疾病,喚醒了人的良知,予人一段時光,思考自我與神的關係。

人是一種難能地會意識到自己有限性、卻又會反抗的一種動物。投入生理與科技帶來的長生不老,是一種反抗;信仰上帝所給予的復活及超越的盼望,則是另一種反抗。「革命」。
https://leserservice.zeit.de/die-zeit-diese-wo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