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黃譯萱綜合報導】「下雨天讓我好憂鬱!」這是我們常和朋友抱怨的對話。科學家證實,天氣對人的情緒確實有影響,但方式及程度卻往往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研究指出,夏天因天氣熱,比冬天更容易引發負面情緒,而自殺的高峰期卻是在一般認為充滿希望的春天,此外,容易被什麼樣的天氣影響,取決於一個人的「天氣人格」。
【自殺高峰期在春夏】
根據科學家丹尼森等人研究發現,一般而言,天氣對人造成的影響多是負面的,較高的溫度容易催化人低落的情緒。此外,研究也指出,較高的溫度容易提升人類的侵略性,隨著氣溫的上升,研究人員指出,人際間衝突會上升14%,而暴力行為也上升4%。
科學家也證實,下雨亦會引發負面情緒,瑪麗‧康諾利的研究比較雨量多寡與婦女生活滿意度的差異。結果顯示,在溫度較低、雨量較小的日子,相同受試者的生活滿意度較高。
此外,春天雖然總被譽為「希望的季節」,但事實上,對憂鬱的人們來說,春天卻是最沒有希望的時候。研究指出,戶外工作者在春天自殺的比例比在冬天高出許多,而室內工作者的自殺高峰則出現在夏季。這個現象在南北半球都一致。
【天氣人格決定情緒】
我們的情緒為何會受到天氣的影響?克里斯卓的研究發現,我們受天氣的方式及程度,往往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天氣人格」。他指出,約有17%的人是「夏季愛好者」,夏天時感到更快樂、較少的恐懼,因為陽光激勵他們心情,並讓他們更能平靜沉澱。
但還有另外27%的人是「夏季厭惡者」,在夏天他們容易因高溫而感到焦慮和憤怒,而隨著降雨量增加他們的心情會越來越趨於平靜。相反地,有9%的「雨天厭惡者」則容易對陰天感到憤怒和憂鬱。另外則有48%的人情緒並不受天氣的影響。
不過,科學家柯諾利也指出,我們受天氣的影響並不是「必然的」。他表示,男人通常受天氣的影響較低,是因為他們對計劃的改變較為彈性:「突然下雨了?男人會想,那就留在家裡吧。突然很熱?那就去海邊吧。」相反地,女人卻往往容易因計畫受阻而不開心。柯諾利建議,保持對計畫的彈性,能讓自己免於過度被老天爺的陰晴不定所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