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鄭宇晴綜合報導】一些貧窮國家在50年前引進開放性咖啡種植技術,竟造成嚴重的生態及經濟苦果。美國最新報告指出,開放性種植相較於傳統樹蔭下的種植方式,雖然可提升產能,但需要更多水灌溉,也無法為咖啡農分散風險。「2001年咖啡豆價格大跌,幾乎摧毀了這些國家的經濟體,」專家表示,「公平貿易咖啡可降低咖啡豆對這些國家的傷害。」
根據美國堪薩斯大學研究員亞歷山大‧麥亞斯發表在第110屆美國社會學年會的報告,在60、70年代因全球龐大的咖啡需求,宏都拉斯、哥倫比亞、瓜地馬拉、巴西、越南及伊索比亞等國開始使用的開放性咖啡種植技術(technified coffee production),讓咖啡豆變得像美國小麥或黃豆一樣大片種植,與傳統在森林樹蔭下的種植方式完全不同。
「開放性種植雖然可大量採收咖啡豆,省卻時間與人力成本,提高產能,但因為使用生長快速的豆子,泡出來的一杯咖啡,比傳統種植方式多用了140公升的水,」麥亞斯解釋,「開放性的種植方式也讓咖啡農只能在種植單一作物,無法分散風險,」他說,「2001年咖啡豆價格大跌,每磅只剩下0.5美元(1公斤約新台幣36元),幾乎摧毀了這些咖啡種植國的經濟體。」
「開放性的咖啡種植技術,對生態環境和經濟都造成了嚴重影響,」麥亞斯指出,但近20年來逐漸興起的公平交易咖啡運動,可減緩這個新技術造成的傷害,尤其對開發中國家的貧窮小農更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