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黨參選爆炸 政策辯論看牛肉、殖民統治有優劣 應客觀、尊重歷史、難民問題困擾歐洲 短期內無解(20150807 醒報國際現場嚴震生)

醒報編輯部 2015/08/09 17:20 點閱 1457 次
當初川普宣布參選時,大家都認為他只是來攪局的。沒想到,他的民調卻節節攀升,現在更是領先群雄。(photo by Wikipedia)
當初川普宣布參選時,大家都認為他只是來攪局的。沒想到,他的民調卻節節攀升,現在更是領先群雄。(photo by Wikipedia)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嚴震生(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整理:張心惟、陳怡伶、游昇俯

一、牛肉在哪裡 政策辯論才是大選主軸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美國的總統大選相當熱鬧,與台灣大選相比不遑多讓。其中,競逐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川普更是動作不斷,嚴老師對此有什麼看法?

嚴震生:美國明年的總統大選是開放性的,沒有在位總統爭取連任,因此大家都躍躍欲試。特別是反對黨的共和黨,認為在經過8年民主黨執政後,應該會有政黨輪替的機會,因此共有17位候選人投入共和黨的初選。

【川普表現出乎意料】
當初川普宣布參選時,大家都認為他只是來攪局的。沒想到,他的民調卻節節攀升,現在更是領先群雄。川普以口無遮攔著名,甚至曾將所有墨西哥人都形容為「罪犯」、「強暴犯」。這顯示他相當不尊重其他族裔、有話直說的個性,令人好奇為何他的民調結果會是如此?

川普也曾批評其他共和黨的政治人物,例如2008年的總統候選人麥坎。麥坎曾被譽為國家的英雄,曾作為5年的戰俘。對此,川普挖苦說,「戰爭英雄應不會成為俘虜才對,被俘虜怎麼能被稱為戰爭英雄呢?」他也曾痛批前德州州長派瑞說,「不要戴副眼睛裝作很有學問,你根本沒學問!」

總之,川普就是極盡所能羞辱其他候選人。但他的民調卻節節攀升,現在更超過2成。最新民調顯示,他的民調更領先其他兩位較被看好的候選人傑布‧布希與沃克,領先達10個百分點。

【獲黨提名機會渺小】
問:這樣的現象能歸因於美國的什麼文化呢?還是,這只是個短期的現象,其實根本不足為訓呢?

嚴震生:大部分的觀察家都認為這只是個短期的現象,川普最後不可能獲得共和黨提名。然而他的支持度節節攀升時,所有人都跌破眼鏡,也開始省思該如何看待川普的崛起。川普有話直說的個性,讓他從眾多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瓜分其他人的選票。

川普是個大砲型的候選人,口無遮攔,又是成功的企業家。很多支持者都是社會底層的人,也許是民眾認為他白手起家,具有某種程度的魅力。總之,川普若出選,也許最慶幸的會是希拉蕊。因為若川普成為共和黨的候選人,希拉蕊躺著都能選上。

【獨立出選恐瓜分票】
問:美國的共和黨有17位候選人爭取提名,領先的卻是口無遮攔的候選人。台灣能從美國的民主政治中,得到什麼啟發呢?我們又能從何種角度分析美國民主黨、共和黨勢力的消長呢?

嚴震生:美國民眾對川普仍然抱有期待,因為他與華盛頓老牌的政治人物格格不入。在美國若不從政,也能選擇長期擔任公職。美國屬於資本主義社會,川普又有成為「成功的企業家」的背景,若川普告訴民眾,他能複製自己的經驗,讓政府變得更有效率、更成功,對民眾而言仍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然而,若川普真的代表共和黨出選,其他候選人的確能較為輕易地打這場選戰,但我還是不認為川普會贏得這場選舉。雖然共和黨背後的確有大企業撐腰,但黨內仍有部分保守派人士,對家庭、道德的觀念都較為保守,川普的私生活便容易被這些大老放大檢視。

若川普無法贏得初選,有可能以獨立候選人的身分出選,瓜分共和黨的票。因此,這正是共和黨最不樂見的狀況。如20年前,裴若瓜分老布希的票,使得初試啼聲的柯林頓便贏得大選。由此可見,若川普獨立出選,目的可能是瓜分共和黨的票。

問:美國大選與台灣的大選,又有何異同處呢?

【美大選注重政策辯論】
嚴震生:我相當期待看到3組候選人,互相辯論彼此的政策。像共和黨因為角逐提名的候選人太多,辯論分為10人的上午場,以及7人的下午場。下午場不僅時段較差,辯論的候選人民調也較低,頗有將之降為次軍的嫌疑。我認為,美國大選的政策辯論,比台灣的更清楚,也讓人民了解候選人的主張。

台灣人總是認為政客不負責任,避談政策的細節。不僅媒體沒有關注,選民更不關心,只在乎政治人物的意識形態與形象。

問:台灣人當然樂見3位候選人的辯論,但也許辯論不是重點,其領導魅力才是大眾的關注焦點。台灣與美國候選人相比,高下如何呢?

嚴震生:美國的總統候選人,對於自己即將推行的政策相當清楚。因此,他們在演說能力、說明政策的能力方面,都比台灣的候選人高很多。台灣的候選人應接受相關訓練,勿在談論政策時只有泛泛之詞,言之無物。一位候選人說得好,「牛肉在哪裡,一定要講清楚。」

主持人:台灣的大選常受制於特殊關係、走路工、政黨的意識形態等。嚴老師提醒大家,在觀察選舉、投票時,候選人的政策說明、執行能力恐怕是更重要的。因此辯論時,國民黨、民進黨、親民黨的候選人,都應展現自己對國內事務的了解、解決之道與執行力,其幕僚團隊也得經得起考驗。

二、殖民統治有正負 應客觀、尊重歷史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最近很多高中生到教育部抗爭課綱微調,換言之,很多人說台灣這段時間的國家認同,包括日據時代、國民黨來的時期,究竟是我們認同中國的史觀、台灣本地的史觀,還是原住民的史觀?看起來不清楚要如何教下一代。其實在世界上很多國家經歷過殖民統治,比如說香港在英國治理之下回到中國,台灣以前是日據時代,美國也有很多殖民歷史,請嚴老師分析一下。

【殖民有正負兩面】
嚴震生:雖然我是讀政治學博士,在美國讀書時是先念歷史碩士,後面採改念政治。我在讀美國歷史的時候,大部分歷史是斷代式,畢竟美國歷史很短,只有200多年,不能像我們教中國歷史一樣,一個接一個朝代,而是一個階段接一個階段。

比如說在革命之前稱為殖民史、革命時期的歷史,Jefferson(傑佛遜)和 Jackson(傑克森)兩個總統的民主時代,可能是南北戰爭之前的歷史,南北戰爭和戰後重建是一段,再來19世紀末期工業革命為一段,每一段大概為20至30年左右。

革命之前的殖民史那一段是從16世紀開始到18世紀中葉,英國為了爭取宗教自由,坐五月花號到美國,和印地安人共存,引進黑奴,先不管到底是誰殖民誰,美國最後宣布和英國對抗時候,認為說他們在殖民地沒有代表在英國的國會,因而起革命,這段期間可以說是被英國殖民,又是英國人到美洲大陸,所以可以稱為殖民史。殖民史不一定是負面,是描述一段歷史的現實,在這時代是屬於英國統治。

【殖民是對地方剝削】
只要談論到非洲政治,一定會談到英國、法國、葡萄牙的colonial rulers(殖民統治),從非洲人的眼光來看colonial rulers,是為負面的詞,但到至今都還在用。沒有要美化的用意,所以日本殖民統治時代一詞沒有關係。在這次課綱微調爭議當中,我認為反課綱的學生不要在這一點上面做文章,大家不要被誤導,認為只要把「殖民統治」一詞拿掉可以美化日本的殖民統治時代,就可以和中國切割。日本殖民統治有正面也有負面,大部分史學家還是認為「殖民」一詞是對一個地方的剝削。

問:對於殖民統治問題,我們應該尊重歷史和接受過去的態度去面對,,因為殖民統治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但對整個時代和社會是個傷痕,在一個國家的主體性來看,應該要自己決定要做什麼,而不是被別的國家做決定。當我們經歷過殖民統治之後,不是被人訓練的很有奴性,就是自卑,到底該該如何來面對。

台灣在這段時間面對如此大震盪,加上總統大選的推波助瀾,政黨各自要在之間收割和找到利益的時候,請教一下嚴老師,世界各國面對這類事情時,有無比教健康、正面的做法可以讓台灣參考?

嚴震生:舉個例子,英國殖民統治香港,大部人認為英國能維持一個司法獨立、不錯的經濟市場發展,完全沒有干預香港,香港的國民所得比台灣高很多,不可否認英國沒有給香港民主政治,英國離開之前,強行要求香港在多少年之內完成一個民主政治,所以大家會覺得虛偽,如果英國真的喜歡民主政治,為什麼在統治香港時不推動。
【客觀對待口述歷史】
另一個議題,韓國有慰安婦,如果今天認為說慰安婦不是被強迫的,那是否要用同樣的講法去問韓國「你們的慰安婦也沒有被迫?」我相信韓國是不會接受此講法,可以說大部分慰安婦都是被迫,或許有人認為說沒有被迫,但是活下來慰安婦的故事,都告訴我們是被迫的。

我認為這樣比較客觀,而不是因為要否定國民黨統治的時候也有這種情形,那是另外一回事,一碼歸一碼,我認為在對殖民統治的說明是需要看證據,特別是韓國活下來的慰安婦比台灣多,他們每個人的口述歷史都值得去參考。

我不希望台灣學生讀到的歷史是自己建立之後,和世界、其他國家對這段歷史的解讀不同,我認為大家過去都誤解中國的歷史,覺得清朝為滿族,是一個糟糕的朝代,而認為漢朝的民族還不錯,可是我後來到了美國,慢慢讀歷史才了解,明朝是中國比較糟糕的朝代。如果明朝皇帝有像清出朝代皇帝那麼認真,跟國際接軌的話,中國不至於爛到這個地步。我個人的觀察是我們應該要跟國際、世界史觀接軌。

問:您對於教育部處理這一切事情,政府應該如何讓民眾有更寬闊的態度來看待歷史?

嚴震生:做為一個學者,我不太了解政治的部分,我認為說大家能平靜下來用學術討論,就不會有這些問題,一但有政治介入,大家有政策想法時就比較難,遺憾的是有些政治人物再推動不同的史觀,我認為是可以的,難推動史觀以後卻離開、下車,把學生留在「車上」,這就是不負責任。

三、難民問題困擾歐洲 短期內無解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難民問題困擾歐洲各國,靠近敘利亞、伊拉克、中東一帶,因戰爭產生的難民不斷流向歐洲各國,前陣子歐盟還希望歐盟各國能設定配額來吸收難民,希臘等幾個國家都受不了了。

最近英國和法國倒是有新進展,英法可能要共同合作來處理難民的議題,讓難民能得到人道的處理,藉英法的海底隧道讓難民到達英國,但這件事卻引起英國人民強烈的反彈。請嚴老師分析一下。

【地中海橫渡不困難】
嚴震生:先跟大家談一下,我在星期三參加的研討會,談到地中海,這些中東、北非的難民跨過地中海到南歐,進入到歐洲。我們通常以為海是一個障礙、隔離,但演說的專家認為,地中海從來不是非洲和歐洲的障礙,因為橫渡並不困難;他說,其實真正的障礙是在撒哈拉沙漠。

北非和歐洲其實是一體的,只是中間有個湖泊叫做地中海,難民搭船很容易就過去了。過了地中海就進入了南歐,今年春天大多都是在義大利附近;但是畢竟很多中東、非洲地區國家,很多是被英國或法國殖民統治過,所以難民到了歐洲之後,還是希望到語言比較熟悉的國家,如法國和英國。

特別是英國,所以如主持人提到的,過去一個多月來,很多難民就慢慢往北走,到英吉利海峽,在法國的卡雷省走海底隧道進入英國。不僅造成交通問題,英國也不知是否接受上千人度過。

【難民常選擇往英國】
英國過去是以英吉利海峽為榮,因為有英吉利海峽,他們保持了獨立,歐洲大陸這麼多戰爭都沒被捲入。結果英國在上世紀末蓋了海底隧道,有人還說,「上天給了我們一個海峽,就是不要我們和歐洲大陸黏在一起,你們為什麼還要建造這個海峽?」結果這個海底隧道竟成為難民從法國進入英國最主要的管道。

難民選擇英國,除了語言方便之外,難民在英國工作是比較容易一些。就因為這些因素,容易吸引難民進入英國。英國人也不願有這麼多難民進入,也希望其他國家能承擔責任,所以才會和法國坐下來希望解決這個問題。

問:中間是不是牽涉難民身分辨識的問題?比如英國應不會照單全收讓所有人進入,但如果難民已進入英國,要怎麼辨識身分?進到英國以後,英國又怎麼進一步處理?

嚴震生:過去難民我們多歸諸於經濟難民,他們就只是想過更好的生活,其中是否有所謂的政治難民,因為政治立場而在原本的國家受到迫害,所以必須離開。也有看過有些經濟難民被遣送回國後就被殺了,所以就引起很大的爭議。

【建立難民資料庫】
要建立一個難民資料庫,看看在他們母國是不是政治難民,若因為政治立場回國有生命危險,就不能遣返了,要提供他們政治庇護。這個程序很慢。

另一方面,英國或法國若接受經濟難民,會不會吸引更多難民湧入英法。這是大部份歐洲國家的兩難。他們希望人道對待難民,又怕人道對待之後鼓勵更多難民湧入歐洲。

問:現在難民最嚴重的國家其實不是英法,而是義大利。這些國家歐盟也是想辦法疏導,希望鄰近國家能多多收容難民。但難民也沒辦法生產,或是幫助該國獲利,不造成該國收容或治安的問題。對收容難民情況嚴重的國家,有什麼建議?

嚴震生:除了加強邊境的巡邏之外,要確實讓主導難民進入歐洲的「蛇頭」受到懲罰才行。他們騙中東、非洲難民,以為繳個多少美金、上了船,就可以進入歐洲,這對他們是資本很低但利潤很高的買賣行為。

從義大利南邊過來是利比亞,利比亞是個無政府狀態的國家,它可能控制其海岸線的能力都不夠,所以治本的方式應該還是讓利比亞的局勢能夠穩定。

【改善經濟是良方】
第二,難民的輸出國如敘利亞或東非的厄利垂亞,讓這些國家的政治局勢要慢慢穩定下來,一旦母國家鄉有穩定生活的機會,難民也不需要冒這麼大的風險到歐洲。讓難民母國的政治穩定,經濟能夠發展,讓人民有盼望留在國內。

問:嚴老師講到問題的核心,就是盡量減少難民。與其各國去收容難民,不如大國間彼此溝通,讓政治戰爭不致使人流離失所。誰願意做難民?沒人想做難民。請嚴老師分析一下根本解決之道。

嚴震生:就以中國大陸的例子來看,過去8、90年代,剛改革開放的時候,它有很多非法難民進入美國跟歐洲。可是後來看到大陸的經濟慢慢起來之後,一方面進入美國若沒有身分也是很辛苦,即使有身分,在美英或歐洲工作,稅也是很重的,反而留在大陸跟著經濟起飛,生活還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