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殺人事件 專家:結構性問題

張禹宣 2015/05/31 19:01 點閱 8084 次
多位專家一致認為龔重安的反社會人格不是個案,是台灣社會結構性問題。(翻拍自 東森新聞)
多位專家一致認為龔重安的反社會人格不是個案,是台灣社會結構性問題。(翻拍自 東森新聞)

【台灣醒報記者張禹宣綜合報導】多位專家探討北投女童割喉案兇手龔重安行兇動機,研究如何預防悲劇再度重演。前警大教授葉毓蘭表示,她不贊成速審速決,因為這樣的特殊個案應藉由審判偵訊過程,留給未來教育政策參考借鏡。監獄牧師黃明鎮表示,新聞報導犯罪資訊過度詳細,反使偏差者得到學習錯誤知識的管道。八里療養院副院長黃敏偉則認為,強化國民的心理健康才是根本解決之道,否則最後只會讓犯罪手法更加精進,防不勝防。

【呼籲勿速審速決】
前警大教授葉毓蘭認為,像鄭捷或龔重安這類隨機殺人的嫌犯,通常不擅長與人交際,或者成長過程中因雙親冷漠、親子關係疏離,導致在人際網絡上缺乏將其拉回正軌的鏈結,偏差者因而在沒什麼掛念的心態下容易失控。「但我不贊成速審速決。」葉毓蘭說,這樣的特殊個案,應藉由審判偵訊過程,去了解犯案者的心理,留給未來教育政策參考借鏡。

葉毓蘭指出,有PTT鄉民爆料,龔重安曾擔任社區保全總幹事,「他人生中一定有什麼特別的關鍵事件,才會導致他做出這樣泯滅人性的事情。」葉毓蘭認為,現代父母往往只從表面去要求孩子,例如成績要好,或在學校不搗蛋,但卻沒真正了解過孩子的想法。她還說,重點是龔重安缺乏抒解壓力的出口,對人生有巨大的挫折感,導致這樣的偏差行為。

【物化人性殺人如麻】
長期從事感化受刑人工作的牧師黃明鎮表示,反社會及邊緣人格通常源自小時候被霸凌的經驗。此次龔重安便是在心理有障礙卻沒有管道排解下,找尋更弱勢者來欺壓的案例。「這種割人像割雞的行為已經與社會脫節。」黃明鎮說,把活生生的人給「物化」,才會這樣殺人如麻。「犯案是會學習的。」他認為網路資訊傳遞太快,年輕人卻不一定有辦法正確消化,新聞報導犯罪資訊過度詳細,導致偏差者得到學習錯誤知識的管道。

八里療養院副院長黃敏偉表示,這種反社會人格在18歲後便會定型,不容易社會化。病患會開始築起心中的牆,對外界的資訊產生「防衛機轉」,嚴重者甚至可能衍生成憂鬱症,從龔重安將哥哥的關心當成憐憫及施捨,已可看出他的病態。

「強化國民的心理健康才是根本解決之道。」黃敏偉認為,討論加高校園圍牆只是治標不治本,必須讓這些反社會人格得到必要的抒解管道及生命支持系統,而不是將他們逼到更陰暗的角落,最後只會導致犯罪手法更加精進,防不勝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