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殺人事件 專家:受媒體感染

林莉馨 2016/03/29 18:07 點閱 9082 次
許多專家支持死刑,但也有部分人士認為死刑並不會降低兇殺率。〈photo by World Coalition Against the Death Penalty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許多專家支持死刑,但也有部分人士認為死刑並不會降低兇殺率。〈photo by World Coalition Against the Death Penalty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實習記者林莉馨台北報導】隨機殺人易受媒體「感染」!台北市內湖區28日發生的街頭隨機殺童事件引起社會關注,許多媒體報導運用了犯罪現場相關照片,也引起了熱烈的討論。CNN曾作出相關研究,結果發現隨機殺人事件具有「感染性」,理智較脆弱者易受影響,而「感染」的影響範圍並沒有區域性,代表最大的影響是來自媒體的報導。

根據美國對於死刑的研究,結果顯示沒有辦法證明死刑與殺人事件率降低有無相關性,甚至有許多犯罪心理學專家認為死刑沒辦法有效的降低兇殺率。犯罪心理學家提出的原因,包括許多隨機殺人事件多發生在兇嫌已失去理智的狀況之下,而且不是每一個兇殺案件都會被判死刑,進行死刑的效率也不高,更不會被納入兇嫌事前的考慮。

在內湖隨機殺童案件發生後,有不少人支持死刑,認為若兇嫌被判無期徒刑是耗費人民的納稅錢。但事實上追求死刑判決的訴訟案件成本非常高;由於死刑訴訟案件進行的時間較久,必須延長所有相關工作人員如法官、專家證人、以及法警等人的工作時間。判決結果出來以後還得進行申訴,甚至多年過後還遲遲未判出最後結果。

政客、藝人、以及各領域的公眾人物也紛紛發表聲明表達個人對於死刑的意見。不過,有人認為此事件應重視的議題不是該如何處置兇嫌,而是要怎麼做才能降低暴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社會民主黨全國委員苗博雅28日在臉書表示,她認為台灣政府真正該做的是進行隨機殺人事件的分析,並研究出社會上哪些可避免的隨機殺人因素。苗博雅主張台灣應向先進國家學習如美國以及日本,不斷地分析隨機殺人事件;日本也曾向台灣主張應進行此方面研究,可是政府卻沒有回應。

根據美國研究,死刑通常也沒辦法安撫被害者家庭的情緒;訴訟的過程被拉長反而讓家庭更難受,因每天必須重複面對血腥的證據和證言。此方學者也提出,媒體應盡量避免對殘殺案件過度的報導,否則容易導致他人崇拜殺手並進行相似的殺人案件。

對降低隨機殺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美國與日本專家指出數項該注意的地方。首先,專家主張多數殺手在案件發生之前已經顯示了心理崩潰邊緣的徵兆,如與他人隔離、妄想症、以及暴力的幻想。專家建議應建立一個完整的心理衛生體制,不應再將精神病視為禁忌;美國的研究顯示雖然多起隨機殺人案的兇嫌在犯案時有精神疾病,但絕多數精神病患者沒有暴力的傾向,因此應該採取預防性措施,讓精神病患者盡早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