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漢學家馬悅然 嘆簡體字沒未來

邱慕天 2015/04/28 20:54 點閱 11600 次
馬悅然醉心中華傳統文化的活力,認為簡體字失了過去,就沒有未來。(photo by 維基百科)
馬悅然醉心中華傳統文化的活力,認為簡體字失了過去,就沒有未來。(photo by 維基百科)

【台灣醒報記者邱慕天綜合報導】「中華文化在古典,世界文學在翻譯!」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瑞典漢學家馬悅然25日應澳門文化局之邀演講,他向當地媒體透露,對於大陸使用簡體字而自斷歷史連結感到可惜,相信幾十年後,簡體字會被捨棄。

現年91歲的馬悅然是諾貝爾文學奬評委中,唯一精通漢語及中國文化的學者,退休前他曾長期擔任斯德哥爾摩大學語言系主任。港媒報導,他上週末應澳門文化局之邀赴澳發表演講,並在當地《澳門廣電》的訪問中,對簡體字的未來很不看好。

「大陸有很多人都反對簡體字,他們已在後悔。」馬悅然解釋說,正體字對中華文化傳承十分重要,看不懂正體字會導致文化斷層,「現在的小孩子根本沒有辦法讀1958年以前的作品了。」他相信幾十年後,簡體字會被捨棄,中文書寫將回歸正體字。

這位近年選出了「高行健」、「莫言」等中文世界的兩位諾貝爾文學獎的漢學家還表示,華文作品就是因欠缺好的翻譯人才,才難以走向國際。現時更是愈來愈少外國出版社願意出版非歐洲的文學著作,出自亞洲、非洲及中東的作品在西方出版界僅佔1%。他建議華文世界不分海內外,匯集著名翻譯家及作家召開討論,研究如何有效地翻譯中國文學。

作為以〈桃花源記〉、《詩經》、《楚辭》、以及漢唐的民歌樂府與詩詞等翻譯起家的文學工作者,馬悅然堅信「世界文學就是翻譯」。他曾在《光明日報》趙廣俊2013年的專訪中透露,中國文學從《道德經》以降的西方譯作品質糟透了,所以他在恩師高本漢的一席話下,決定投入古代漢學的研究與翻譯工作,並一路成為80年代中國新小說作家李銳、余華、蘇童、莫言、曹乃謙、閻連科等人作品在西方的主要引介者。

「過去中國文學的許多譯本之所以出現很多翻譯上的錯誤,主要是譯者不懂文學。他們是在沒有讀懂文學作品的情況下從事文學翻譯的,充其量只是懂外語的人,而不是翻譯家。翻譯一本著作,不僅要對得起作者,還要對得起讀者。」馬悅然表示。

年逾九旬的馬悅然有一位小他43歲的台灣妻子,曾聯名在台灣出「微小說」合集,並得到莫言作序推薦。然而他也因為自己翻譯莫言作品、頒諾獎給莫言、又讓加冕桂冠的莫言為自己推薦中文書,在文壇引發「利益迴避」的爭議。

延伸閱讀:
瑞典漢學家馬悦然:中國傳統文化充滿吸引我的活力(《光明日報》)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3/07-22/5069000.shtml
馬悅然和莫言有“諾獎交易”?(曹長青網站)
http://caochangqing.com/big5/newsdisp.php?News_ID=2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