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蒲孝如台北報導】擔心未來沒出路,高達20萬大學生憂鬱纏身!根據董氏基金會最新統計,大學生每5個人就有1人可能有罹患憂鬱症,「擔心畢業後沒工作」是最大的煩惱,其次也有感情、家庭、人際關係的壓力來源。醫師建議,多關心自己的心情,做快樂的事,改變作息、建立運動習慣,將可改善負面情緒。
【大學生多愁苦未來】
董氏基金會31日統計近10年間大學生憂鬱情緒的結果,發現竟有高達5分之1大學生都被憂鬱情緒所困擾,以全台103萬大學生來換算,高達20萬人。「晚上睡不著,早上起不來。」精神科醫師林耕新表示,臨床上許多大學生有此惡性循環,白天精神不濟會導致負面情緒,連喜歡的事情都沒動力去完成。
師大學生輔導中心主任田秀蘭表示,求助學校輔導中心諮商的人數比例,最多的是擔心「畢業即失業」的大四學生,其次是大一升大二的學生,煩惱轉系問題,這都和生涯規劃有關,可見大學生最感壓力的課題是「未來出路」。
「感情、家庭、人際關係也是大學生的難題」田秀蘭補充表示,例如轉系以後學生在新科系可能有適應不良、人際關係的問題;即將畢業的大四、研究所的學生也會因未來工作地點、升學與否擔心感情生變。
【調整作息找快樂】
林耕新表示,目前有憂鬱情緒的人中約有20%只是心理問題,尚未變成憂鬱症,故不需立即就醫服藥,大學生當有負面情緒、否定自我的想法出現時,可試著把否定句例如「我很沒用」改成「我真的很沒用嗎?」反覆重新思考檢視自己,並開始改變作息、建立運動習慣,可改善負面情緒。
另外,林耕新也建議有憂鬱情緒的人,不妨每天為自己的心情打分數,定時查看情緒狀況,並清點哪些事情讓自己的心情分數較高,則可以多增加這類活動的比例,而此種方式在臨床上,已幫助許多憂鬱者重新找回生活的快樂。
大多憂鬱情緒者對自己的要求高,若外界再施加期待、過度關心,反而增加憂鬱者的「罪咎感」,因此林耕新也建議周遭的人只要陪伴,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