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無濟於事 慈濟聲明曝三問題

邱慕天 2015/03/17 22:33 點閱 14964 次
上為慈濟花蓮總部,下為蓋茲基金會西雅圖總部(photo by Wikimedia &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上為慈濟花蓮總部,下為蓋茲基金會西雅圖總部(photo by Wikimedia &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台灣醒報記者邱慕天特稿】慈濟美國總會投資石化工業、基因作物工廠、菸酒公司及軍火商、血汗企業等「邪惡基金」曝光,慈濟17日召開記者會連忙滅火,承諾未來會排除「不適當」的投資標的,只是慈濟的負面形象並未因此止息。

慈濟的聲明強調三件事:第一,慈濟美國總會的財務獨立於台灣本會,意即就算美國慈濟用了善款投資「邪惡基金」,用的也是在美收到的善款,而非在台民眾所捐。

第二,慈濟強調,將慈善基金進行避險與增值的投資規劃,常見於非營利組織的財務結構,美國「比爾蓋茲與瑪琳達基金會」也作如此操作。意即,商業投資行為與慈善機構之宗旨可以並行不悖。

第三,慈濟設投資管理委員會,委託理財專員執行股票投資管理,只給予「保值穩健」、「標普五百大企業」作為投資的原則大方向。意即,慈濟的資金雖有被投放在「不適當」的投資標的上,且有頻繁進出的股票操作,但它們是慈濟「委外」的被動投資,不是慈濟刻意為之。

【光「切割」是不夠的】
然而仔細推敲,爆料媒體人之所以能得到慈濟美國分會的「990報表」,是因為美國政府對非營利機構的財務有非常嚴格透明的要求。

因此,「台灣慈濟」第一點聲明應該做的,不是切割「美國慈濟」,而是解釋「台灣慈濟」是否能證明自己沒有和美國慈濟做同樣的事?畢竟台灣的相關財報法規不夠健全,而該佛教團體給予社會的「財團」形象也不是空穴來風,只靠「切割」就要自清,對當前深陷輿論砲火的慈濟是遠遠不夠的。

至於第二點引用「蓋茲基金會」作為擋箭牌,更是十分不當。雖然非營利組織對抗通膨進行增值避險投資於法無礙,更有來自於基督教政治社會觀的「好管家」(good stewardship)理念背書,但執行的細節卻蘊藏了能反映組織核心價值的許多門道。

【不同於蓋茲基金會】
眾所周知,蓋茲基金會的錢來自微軟老總蓋茲本人每年所捐獻的個人5%財產,且基金會網站上提供清晰詳盡的「管家守則」,以及每年鉅細靡遺、附加導覽文字的「990報表」(註一),顯示該單位集中投資的都是於改善貧窮結構,或對於改善疾病及環境有關的營利研發事業。

相對而言,慈濟美國總會的網站非但不主動出示財報,連用「990」當關鍵字在其搜尋欄查找,看到的也都只是宣揚機構在「1"990"年代」慈善偉跡的內部報導記錄(註二)。

最令大眾質疑的,就是蓋茲是賺錢後轉向做慈善,慈濟卻是做慈善變相賺錢。慈濟善款取之大眾,就應用之大眾、救苦濟貧;除了募到的常務經常費,拿來維持機構人事行政和保值滾利算作正當,其餘賑濟款的超額募資應全部裸捐,才可稱「專款專用」。

【世俗化的投資倫理】
最後一點,由於基金的避險性質,投資公司的一檔基金至少會包含50家不同的公司股票、債券。慈濟美國分會的「990報表」顯示過去不少投資是由新加坡的鼎崴資金(JL capital pte ltd)代為操盤,而且報表顯示其中多以俗稱「藍籌股」的標普500公司為標的,大方向確實是「穩健保守」。個別人士抽讀報表中特定幾筆股票操作便要加以撻伐,未免誅心太快。

然而,近年來隨著國際「撤資運動」重起風潮,大眾對於標榜「良心事業」的機構法人的財務夥伴關係愈來愈重視,「投資倫理」成為新興的學問。早在1980年代,國際社會為了迫使南非終結種族隔離,以美國各大學為主的機構大規模對南非撤資,它所串連形成的經濟與社會壓力,加速了該國政府的人權變革。

而近來,碳污染被視為破壞地球的元凶,眾多英美大學與基督教會發起對石油業者的撤資運動(註三),在哈佛、牛津等菁英校園也從學生團體間「由下而上」不斷發酵。慈濟對其涉入雪佛龍、艾克森、英國石油等產業股份的解釋,暴露了它作為「宗教團體」在道德敏感度竟較媒體或民眾更為遲鈍,此一「先知性失能」,甚至使之遠遠落後於俗商成立的蓋茲基金會。

稀奇的是,從前質樸迷信的台灣人,在當前「業力引爆」、「謗佛者癌」的「開示」下卻愈鬥愈勇。你可以說是「柯神」的醫龍聖光罩著他們,也可以說他們都是名為「婉君」的現代十字軍;但或許,他們只是一群不願坐視神佛在地上的代言人,竟活得比他們還世俗的一群普通公民。

註一:「比爾蓋茲與瑪琳達基金會」的詳細財報http://ppt.cc/oL3b
註二:「美國慈濟」的財報不易在官網找到 http://ppt.cc/7~mQ
註三:國際針對石油業的撤資運動參與機構 http://gofossilfree.org/commit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