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困境 郝明義:培養跨領域人才

馮紹恩 2015/03/12 18:34 點閱 4251 次
作家郝明義12日分享3種創新人才的培育。(photo by馮紹恩/台灣醒報)
作家郝明義12日分享3種創新人才的培育。(photo by馮紹恩/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馮紹恩台北報導】跨領域人才走出台灣困境!作家郝明義12日在教育部「102-103年度人文社會科學聯合成果發表會」上講述跨領域人才的重要性,並建議台灣人才可針對適合自己的場域,選擇西進大陸、耕耘台灣或者開發全球。同時必須要學會數位化和國際化,並透過社會參與學習最新的技術應用,以產生新的火花。

【人才適所發展】
郝明義12日在會議中提及人才的市場發展,強調西進中國大陸的觀念上長期有個誤解,「並不是只有經中國大陸才能進入全球。」郝明義指出,「因為在中國大陸生存發展,跟外國的生存條件不一樣。」針對開發全球市場,郝明義說,「在今天互聯網的時代,各種尖端科技的發展,使得任何一個人或者小企業,都可能是面對世界、開發全球的重要關鍵。」

提及選擇耕耘台灣的人,郝明義說,很多企業家會覺得年輕人沒有企圖心,貪圖小確幸,「但這幾年我看過有1個在香港出生的人,他在大陸媒體界工作13年,卻選擇到台北的圓環巷內開一間獨立推理小說書房,代表他認同台灣,並不是小確幸才選擇台灣。」至於在台灣耕耘會起到什麼作用,郝明義說,「要過個5年、10年才會真正發揮影響力,我們應該珍惜耕耘台灣的人。」

郝明義表示,人才都必須要國際化與數位化,提及自己在商品數位化的投資,「如果只看到台灣市場我就不做了,因為必須要有很大的回收。」郝明義以台灣出版為例,「如果到美國只賣紙本書,誰要跟你談版權?紙本的進貨、運輸成本高和困難多,數位化相對簡單許多。」

【社會參與的意義】
郝明義舉作家沈從文的一句話為例,「我讀一本小書,也讀一本大書。」郝進一步解釋說,「沈從文覺得『社會』這本大書讓他學習更多,社會參與也能成為獲取、實踐知識的場所。」以太陽花學運為例,「學運期間有10位數位行銷專家來找我,其中有台灣本土的行銷廣告公司,也有美國的大型行銷公司主管。」專家們分別跟郝明義討論,要如何貢獻自己的專業,為學運做一些事情。

郝明義說,過了2個禮拜,他們派了1位代表跟我說,「他們回去研究了半天,發現所有的可以做的事情,學生都做了,只差精緻度,他們並沒有可以貢獻的地方。」郝明義分析,「太陽花不只是讓政治冷感的學生參與,更重要的是社會參成功激發出學習的熱情。」學生做到的事情有即時協作(hackpad、ustream)、社群媒體經營、群眾募資和互動式視覺圖表報導(g0v零傳媒專案合作)。

「台灣有全華人社會裡最民主、開放、自由的社會土壤。也是培育未來新的人才最好的土壤。」郝明義強調,儘管未來學生數量減少,反倒可以讓老師有更多時間培育、溝通,和學生一同成長。「創作出更高的能力,面對社會的挑戰,多元選擇,不管面對大陸、全球還是本土,都有更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