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健康食品吃過頭,當心保健不成反傷身。衛福部食藥署4日公布近年民眾食用健康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後,出現的「非預期反應」通報案件統計,多跟食用過量、食品間或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個人既有疾病或體質有關。食藥署食品組長潘志寬指出,衛福部核准的健康食品或坊間一般保健食品,都是「有必要才吃」,食用前應向醫師、藥師或營養師諮詢,食用後若出現腹瀉、起疹等反應,務必立刻向食藥署通報。
【小綠人健康認證】
自1999年《健康食品管理法》上路後,原料、製程、保健功效等經衛福部審查通過的食品,才能標示為「健康食品」並取得「小綠人」標章。而只有健康食品才能在販售或廣告時宣稱具有食藥署在去年底公告的骨質保健、改善胃腸道、牙齒保健、免疫調節、護肝、抗疲勞、延緩衰老、促進鐵吸收、輔助調節血壓、不易形成體脂肪、輔助調整過敏體質、調節血糖、調節血脂等13項保健功效。
目前國內除了取得「衛部健食字號」的266件健康食品,以及另外51件取得「衛部健食規字號」的紅麴或魚油食品外,其他市售的保健食品與一般食品無異,僅能補充營養,並無促進健康或降低疾病危害風險的功效。食藥署呼籲,民眾若欲購買健康食品,務必認明小綠人標章。
此外,由於膠囊及錠狀食品外觀類似藥品,這類食品都需向食藥署辦理查驗登記後才能進口或產售。潘志寬表示,日前媒體報導美國檢方查獲在健安喜、沃爾瑪等連鎖通路販售的保健食品中,有疑似以米、麥、蘆筍、蘿蔔等成分混充銀杏、人參、金絲桃、紫錐花粉等草本成分的狀況,但都未向台灣申請進口或辦理查驗登記,目前仍在了解是否有「散戶」私自攜入販售。至於被媒體點名在台上架的「紫錐花C膠囊食品」有辦理查驗登記,成分並沒有問題。
【健康食品切忌過量】
食品組科長周珮如透露,自2008年以來共接獲150件民眾食用健康食品或膠囊錠狀食品後,引發身體不適或未產生食品廣告標榜之保健效果等「非預期反應」的通報案件。其中近3成為腹瀉、脹氣等腸胃道問題,2成為頭暈、嗜睡、心悸、亢奮等神經系統異常反應,另有8%的民眾皮膚起紅疹;經食藥署委託專家評估後研判多為個案,並無特定產品食用風險偏高的狀況。
「多種健康食品或藥物混用,極易引發非預期反應。」周珮如說,通報案件中有7%的民眾同時食用3種以上的藥物或健康食品。曾有民眾長期遵醫囑服用胃腸藥以促進排便,為提振精神又自行購買綜合維他命及維他命B群食用,結果雙耳沿著下巴的部位常長膿皰。食藥署調查後發現,民眾服用的胃腸藥中已含有多種維他命B,再額外補充就導致維他命B6及B12攝取過量而長膿皰。
延伸閱讀:食藥署「健康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非預期反應通報系統」網站。
http://hf.fda.gov.tw/Huas/Home.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