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
與談貴賓:教育部技職司司長李彥儀
整理紀錄:居宛儒、張芮瑜、徐育媁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12年國教對於技職教育有何影響?目前技職教育在第一階段免試中頗受歡迎,此現象只是曇花一現嗎?還是會有長期發展,請司長幫忙分析。
李彥儀:從第一次免試來看,學生選擇技職教育的反應很好。其實,從兩年前開始,我們曾到各地國民中學宣導「什麼是技職教育」、「什麼是職業」、「學生如何做適性的選擇」,當然這需要一步步慢慢來,我認為有看到一些成果,我們希望孩子多了解各行各業的發展,這會影響他未來職業的選擇與就業機會,我們希望孩子能適性發展,找到符合性向,未來成為快樂的從業人員。
問:目前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有人認為,國中畢業就分流,似乎太快了,也就是說,一位國中生有能力決定自己為來發展的方向嗎?
【技職教育範圍定位】
李彥儀:其實,行、職業的發展分流,各有各的說法,例如德國,他們很早就分流,但歐美國家較晚。但以我個人來說,若學生喜歡動手操作,有想法可實踐,積極的想做實驗,就非常適合選擇技職教育。我認為國中階段就可以思考這方面的問題。
問:這又牽扯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國小老師,甚至幼兒園的老師,其實就有機會觀察學生是否有這方面的性向,教育部是否有打算,在幼兒園、國小、國中階段,就賦予老師任務,去發掘孩子未來的傾向,甚是可以開始引導。
李彥儀:是可行的,其實台灣的教育對技職教育沒有全面性的概念。最近我們新訂了「技術實業教育法」,行政院院會已通過,接下來也會送往立法院審議。因為以前的技術學院、科技大學都是遵循「大學法」,升等、評鑑等遭致批評,跟一般大學一樣,導致漸漸學術化,所以現在需要重新定位技職教育涵蓋的範圍。
主要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職業試探」,提供國中、國小的孩子分析行、職業的概念,但重點是要由誰來教導?目前有很多國中教師,很多都是一般大學畢業,說不定自己都沒有接觸過技職教育,於是在「技術實業教育法」裡有明定條文,希望特別是國中的輔導老師,應該修習技職教育相關的學分或課程。
問:我認為這點非常重要,其實父母仔細觀察,也可以發現孩子的性向,是不是讀書的料,或是比較適合動手做?
李彥儀:其實,我比較不傾向「是不是讀書的料」的分法,有些孩子書讀得很好,但他就喜歡動手做,所以他也適合選擇技職教育,「書讀不好,才選擇技職教育」的觀念是錯誤的。
舉例來說,技職校院或大學的最後一年,都要做專題製作,但有些學校一入學就已經分組,讓他們有很長的時間能思考專題,可與業界合作開發技術,例如電機系的學生,需要動手做出成品,像是機器人,必須要能走、能動,這是需要長時間的研究,不但要會做,還需要有理論、學歷、操作基礎等,不是只有憑空推論。
問:我個人認為,教育部似乎不太重視技職教育,第一,預算與高等教育差距很大。第二,其他國家通常都是往技職教育發展的人數較多,但台灣剛好相反,而且,目前國內技職教育的學校卻比高等教育的學校多,其實國家的國民基礎應該要朝向技職發展,想做研究或教書,應選擇高等教育。
李彥儀:我非常感謝行政院這兩年大力支持技職教育,包括102年給典範科技大學總共60億元的金費,四年一次性的補助。從今年開始,在江院長的支持下,若從102年算起,總共預計花203億元,做五年的規劃,投入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其實這對技專校院與高職是很大的激勵。
這些資源最主要是用來改善設備、教學品質等,還可引進業界師資攻同授課,因為某些老師不懂實作,這麼一來,老師也可以共同學習,所以整體來說,對學生與老師都有幫助。
問:對於技職教育再造計畫,也受到一些批評。第一,有人認為買設備,會牽扯到學用落差,學校用的絕對比不上企業用的,因為設備一直在更新。第二,教師不一定會使用,也就是軟、硬體的落差。
若能像鴻海學院一樣,讓企業直接到學校成立學院,可派公司員工來授課,學生在學期間已初步涉獵,畢業就可直接投入業界,是否已有類似案例?
李彥儀:其實技職教育再造不只購買設備,還要引進業師授課,學校的設備當然比不上企業,但我們要強調學生在校內學習實作,了解基本方法,也要赴業界實習,學界的課程也應與業界的需求配合,把兩者的差距縮小,才有整體的改變。
問:如何去讓技職生有自尊心、自信心,好再360行中,行行都出狀元?
【人才的培育】
李彥儀:如果我們的孩子具有技術、技能,且與理論結合,將來其實可以研發出很多關鍵性、技術性的東西,如果再把它變成商品,在市場上發展,商品化之後,產品就會很受歡迎,因為實用、好用,這些都是將來很大的一個發展潛能和市場。
我要呼籲業界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也就是說,我們的孩子不論是來實習,甚至畢業之後進入到業界,我們要怎樣共同來培育他,他的實力得以施展。
業界也可以思考,在孩子畢業前,來到學校共同設計課程,告訴學生實用的技術,就可以提早在校內學習,甚至邀請師傅、資深技師來校園共同教導,這個就是我們目前技職再造第二期的產業學院的培育人才。
我們企業先鎖定學生畢業後的目標企業,接著在校園針對大三、大四學生一起規畫課程教學,畢業後由企業遴選,這樣他們到企業工作馬上就能上手,也縮短了新進人員的培訓,所以這應該是學校、學生、企業三贏的局面。這就是我們目前技職再造的規劃。
問:我覺得台灣企業主通常缺乏高瞻遠矚,總覺得他是一個出牌的人,高高在上選人才。所以只要在寒暑假,面試一些現成的人就夠了,反正人才多的是,假設你今天是鴻海是台達電,你很容易找到人的,而且都是台清交第一名畢業的學生,所以他們就有恃無恐。有前瞻性的思考的企業,從學生在學校的時候就能得到青睞。不過如果企業界非常積極在學校做一些產學合作,又會面臨另外一個問題,是不是把這些實習的學生當作廉價勞工在剝削?
有些企業界也覺得說,我給你提供學習機會,我還要教你,還要忍受你出錯,然後我還被你投訴說我在剝削你或怎樣,這些分寸拿捏,我覺得技職教育跟企業之間,如何去取得平衡的關係,恐怕還有一段路要走?
【產學吸收、建教合作】
李彥儀:沒錯,其實我們在校園裡都會強調學生的職業倫理跟態度,當然學生到了業界之後,難免會需要調整、適應、有許多需要磨合的地方,在過程中都會安排老師定期去做訪視。
我們也不希望孩子提供的只是廉價勞力,所以學生去實習,或是我們有屬於所謂產學吸收、建教合作這種專班,我們會希望學生是崗位會去輪調,因為輪調才能學習到不同技能,然後也會接觸到不同師傅,這個課程是要按學生不同時間、不同年級來做調整和訓練,目前我們朝這個方向在執行。
問:對學生來說,除了學到技術,希望也有打工的收入。因為不同的行業狀況都不一樣,技職司背了不少黑鍋。
李彥儀:這是在所難免,需要更多的溝通、了解,同時也是取決於市場的需求,有些行、職業供過於求,有些則是需求性不高,所以需要支付津貼,學生才願意來。
問:司長可否談談對家長的期許,希望他們能掌握孩子的需要,並配合學校的教導?
李彥儀:希望家長多方面了解孩子,觀察他的特質、性向,還有發展興趣,多加鼓勵,則他的潛力發展是不可限量的,要相信你的孩子有一飛沖天的能耐,讓他們多嘗試,也一定要給他充分的機會。
【技職學院升格大學】
問:整體來說,過去台灣的技職學校很快升格為大學,早期都是專科學院,各種方式的合併之後,導致現在台灣有這麼多所大學,大家都想要升格為大學。
升格的好處是,學生可以拿到好看的文憑,但也造成很多的問題,走向一個較高標準的學術性。
最近聽說,有學校希望能夠降格回原本的學院,這樣的情況各有利弊,但很多人批評,為什麼要讓這些學校升格為大學?
李彥儀:我先來說明為什麼專科技術學院要升到科大,早年因為技職教育配合台灣經濟發展,都只有專科學校。當整個人力結構要往上提升時,才會導致技術學院、科技大學的產生。
問:這並非全面性的情況吧?
李彥儀:那這又是另外一個議題了,但當初的利益絕對是正確的,現在這樣也無法再去討論,只能面對,我們接下來該怎麼做?
我比較在乎的是,培養出來的人,到底有沒有就業的能力,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是專科畢業就提供中級技術人力,如果到了科技大學、技術學院,他還是只能提供中級技術人力。就不會用,所以,我們關注的是現在的學生畢業以後有沒有就業能力。
【各階技術人力】
問:談及就業能力,很多人大學畢業卻還在做黑手或者搶背沙包的工作,甚至到餐飲業當服務生。媒體也經常報導,這類現象是大材小用、高材低用,導致有點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
李彥儀:其實談到就業能力,有一點是職能發展,我們某一行、職業有多少基本的能力,學生達到這樣的能力之後,再給他證照,拿了證照,就可以加薪,如果能夠妥善配合,將來我們的藍領技術人力,就輕易可見。關於低階、中階,及高階技術人力,很快能夠將他們分別出來。
問:就像是甲級、乙級電工,或是甲級營造廠等,不同的層級可以接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薪水,這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來形成。
李彥儀:目前我們和勞動部共同配合,目的是主管機關也要界定各行、職業的職能標準,現在各部會都在推動中。
【餐飲、觀光科系問題】
我們還要來談談餐飲和觀光學院的問題。有位技職學校校長提到,現在許多財務管理、會計系等都已經逐漸消失,相反的,教育部核准一大堆學生念餐飲、觀光科系。
因為學生覺得念這些科系,國、英、數都不必太好,就可以過關,若念會計,就會覺得自己數學不夠好,所以各學校逐漸關閉這些科系。而有8、9成的高職到技術大學,全部都開有觀光、餐飲、旅遊等相關的科系。
我也問過教育部的意見,他們說因為交通部希望能夠配合馬總統要拚觀光,所以就無限制地去培養學生,而且也有校長表示預估未來每年產生5、6萬觀光餐飲的畢業生,那他們該去哪裡就業呢?
李彥儀:我們可由兩部分來看,在高職部分,過去幾年學生增加速度非常快,量也增多,技專每年大概有2萬多人,高職的量卻比較大,我們也發現高職量多,技專校院慢慢就會想要多招這些學生。目前在控制總量,讓它不再成長。
第二部分我必須說明,高職學生不論念觀光或餐飲,都要實際了解這行、職業的內容。餐飲是非常辛苦的行業,不但要能耐熱,還要有耐力,且長期久站,體力也要很好,這些是孩子當初在選擇的時候,往往沒有想到的問題,很多學生到現場實際操作時,才發現辛苦備至,因此,實際上這5、6萬畢業的學生並非都到相關行業就業。
問:那就學非所用了。
【讓學生清楚自己方向】
李彥儀:這部分現在的確是有這樣發展的趨勢,回過頭來看,要讓孩子清楚行、職業在做什麼,需要什麼樣的能力,未來的發展是什麼,我們都需要更多的宣導,讓學生能夠清楚自己的方向,也選擇他自己想要的目標。
問:這樣一來,淘汰率其實也很高,大家是否會怪罪教育部不當核准?
李彥儀:目前我們正在檢討,尤其是剛提到量的部分,不讓它繼續過度膨脹發展,再來就是質的部分,一定要清楚讓孩子知道,他所選擇的路需要什麼樣的能力,以強化自己的準備。
主持人:今天非常謝謝教育部的李彥儀司長接受訪問,跟我們說明許多現象,但是這些問題也並非一時半刻可以解決,包含整個技職教育再造,投入是否能夠達到目標,希望我們教育部能夠繼續努力,家長、老師也都有責任,共同把技職做好,未來我們的產業才會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