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霸凌揮不去 影響大學健康

李昀澔 2015/01/06 18:00 點閱 5321 次
國內研究發現,中小學時曾遭言語霸凌及同儕排擠、造謠等傷害者,大學時期易出現中重度憂鬱。(photo by Twentyfour Students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國內研究發現,中小學時曾遭言語霸凌及同儕排擠、造謠等傷害者,大學時期易出現中重度憂鬱。(photo by Twentyfour Students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時間未必能治癒一切!台大公衛學院研究發現,中小學生遭霸凌所造成的心理創傷會「潛伏」至大學時期,若再遭遇排擠、造謠、言語霸凌等2度傷害,易導致大學時期出現中重度憂鬱、自我孤立或社交退縮等狀況。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所副教授黃俊豪建議,可在大學入學前進行霸凌經驗調查,透過及早介入關懷,避免受害經驗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發現,中小學生曾遭霸凌比例約為9%至13%,國內研究則顯示,國小4至6年級學童有16%曾被霸凌。黃俊豪團隊發表於《小兒科》期刊的研究,調查國內逾1千4百位大學生的霸凌經驗及身心健康狀態,發現從小到大曾被霸凌者比例高達45.7%;其中有11.7%曾遭毆打、推擠等「肢體霸凌」;23.4%曾遭同儕流言、社交排擠等「關係霸凌」;曾遭嘲弄、取惡性綽號等「言語霸凌」者最多,占33.9%;簡訊、通訊軟體等「網路霸凌」則占7.2%。

黃俊豪指出,有8.7%的受訪者在中小學及大學時期都曾遭言語霸凌,這類受害者社交關係普遍較差,出現中重度憂鬱情緒的比例也達28%。另有2成大學生曾在中小學時遭關係霸凌,中重度憂鬱比例逾2成,且若升上大學後又遭關係霸凌,中重度憂鬱比例更達38.7%。黃俊豪解釋,關係霸凌對心理造成的傷害比言語更嚴重,是因為受害者易被「邊緣化」,與人互動的自信受影響,造成社交退卻、自我孤立等狀況,進而提高憂鬱風險。

台大心理系教授姚開屏表示,目前國內各大學都會評估新生的心理狀態,篩選出有憂鬱傾向者並加強關懷,未來或可進一步了解學生過去是否曾遭霸凌,以及早介入輔導。姚開屏強調,上大學後又遭霸凌者,除了憂鬱風險較高,還可能出現報復行為,而同時身兼霸凌的加害者及被害者,會提高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黃俊豪分析,憂鬱情緒是累積而成,大學時期曾遭言語霸凌者逾5成已有輕度憂鬱,若進入職場又面臨挫折或霸凌,恐衍生其他更嚴重的問題。

但台大團隊也發現,中小學時曾遭網路霸凌的大學生,睡眠、活力等「生理健康」指標竟有所提升,而大學時遭網路霸凌者,在飲食、娛樂、交通、居家等「環境」面相也都有進步。黃俊豪解釋,學生可能因遭網路霸凌的不愉快經驗而改變生活型態,例如減少上網時間、增加真人互動及戶外活動比例,反而對生理健康帶來正面影響。

延伸閱讀:研究摘要。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4/12/17/peds.2014-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