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研究計畫訪談了幾位外籍大學生。雖然離要能做統計分析的資料量還頗有距離,但是這些個案呈現的概況卻讓人十分憂心:似乎政府花了大錢獎助外籍學生來台就讀,外籍生、本國生、台灣社會,得到的助益都很有限。
【台灣教育僵化】
首先,外籍大學生抱怨最多的部分就是他們來台灣的原因:教育。台灣的教育模式常常讓他們驚訝,驚訝於教室和課堂的了無生氣,台上教師與台下學生之間有一堵無形卻打不破的牆。
有一位歐洲籍的學生 John 和我說,他很驚訝,許多老師上課就是一直講、一直講,毫無交流、思辨、討論的時間。有同學拼命筆記,但更多同學漠然地滑手機、打瞌睡。
而當 John 舉手發問的時候,老師常常只是重述原本講過的話,無意深入解釋和對話;而 John 更感覺,那些拼命抄筆記的學生,對他打斷上課、耽誤老師講述的時間感到頗為不滿。
其次,令外籍大學生抱怨的還有官僚態度。他們承認,全世界各地的政府機構都存在有官僚習氣,但是他們原本對台灣民主環境抱持的期待, 還是讓他們失望得很深。另一位來自拉美的學生提到,無論是政府還是學校,為服務外籍生所設立的窗口、為了與外籍生溝通而設立的會議,往往是徒具形式,政令宣導功能遠大於服務功能。當外籍生提出一些困難時, 往往得到一種暗示:「請不要找麻煩好嗎?」
另有一件事情,不但外籍學生抱怨,連台灣本地人也抱怨,那就是工作限制。多數外籍生在台灣沒有工作權,你以為這保障了台灣人嗎?不, 許多外籍生,其實很可能不是台灣本地人的工作競爭對手。來自非洲、拉美、東歐、印度、東南亞的學生們可以用語言能力與背景知識為台灣企業提供的價值,是台灣本地人所做不來的。
【限制工作變雙輸】
台灣許多有意開拓世界市場的中小企業,得不到這些外籍生的助力,而這些外籍生也無法透過工作,深刻地認識台灣社會、產業、人群。針對外籍生的工作禁令,沒有保護任何人, 反而使大家都蒙受損失。
在工作之外,另一層可惜的社會隔閡乃是學生彼此之間的距離。當然, 歐美白人,尤其是會說英語的,在台灣生活得算是自在,不缺朋友,甚至有些人從頭到尾不學中文,也能順利生活四年,拿到學位回到母國( 但他的收獲又是什麼呢? )。
但是非白人或日韓,母語不是英文的那些外籍生,在台灣的社會生活就很辛苦了。很少年輕人有興趣多了解他們的國家,甚至對他們有排斥和成見。深膚色的學生更和我抱怨他們受到的粗魯對待,讓我每次聽都難為情到極點。
【放外籍生自生自滅】
學校與政府為了營造多元教育環境,花了許多錢把這些國際學生帶入台灣,卻往往將他們放著自生自滅。某些評鑑也許因此達到了紙上的數量目標,但事實上並沒有合適的機制促成台灣與外籍學生深入交流互動。
這些外籍學生拼著對台灣的信任, 也來這個地方投注好幾年珍貴歲月, 離開的時候帶走的卻是對台灣負面印象。未來印度、東南亞、中南美、非洲的國際地位都將大舉抬升,台灣的年輕人卻沒有經由身旁的外籍生拓展世界觀。可惜,真的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