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環保新觀點 廢棄物再利用

方家敏 2014/09/10 16:13 點閱 4305 次
前環保署署長、國內廢棄物處理政策推手張祖恩說,過去將垃圾掩埋、焚化的概念,轉化到綜合利用,延長產品壽命。(photo by成功大學)
前環保署署長、國內廢棄物處理政策推手張祖恩說,過去將垃圾掩埋、焚化的概念,轉化到綜合利用,延長產品壽命。(photo by成功大學)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台北報導】經濟與環保兼得!商總理事長張平沼、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10日在第三屆兩岸環保專家論壇都指出,環境保護與經濟並不相斥,甚至能帶動綠色經濟。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希望將高耗能產業轉型為再生能源;前環保署長張祖恩則提出台灣經驗,建議中國大陸將廢棄物視為能源再生的重要來源,達到永續利用,創造新商機。

商業總會理事長張平沼致詞時表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有時矛盾,卻又息息相關。「過去曾有人說,台灣的經濟發展是世界的奇蹟,卻是犧牲環保的成果。我們不希望中國大陸循著這條道路走。」

前海峽交流基金會副董事長高孔廉說,環境問題是兩岸政府、全球專家都必須面對的課題,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應孰先孰後?從技術上發展環保,也能帶動經濟,兩者並非相斥,如廢棄物處理、資源再生循環、空氣、水質、核電安全、氣象合作協議都是廣義的環保,高孔廉建議,兩岸應簽署環保架構協議,以探討海洋垃圾、抽取海砂等兩岸環保議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指出,中國環境汙染嚴重,東部地區單位面積每年消耗的煤炭是全球平均12倍,油耗空間密度達3倍,在東部已形成351個癌症村。杜祥琬說,中國大陸的空氣、水、土壤成為環境三大問題,呈現壓縮型、複合型、結構型的污染特徵,但實際上,在環境容量下的經濟增長與排放,並不會帶來環境問題。

如歐洲、日本等先進國家在達到同等經濟發展,創造的環境負荷相對比美、加、大陸小很多,社會與環境成本GDP也較小。但因中國汙染嚴重,環境容量比全球平均值小5倍以上,因此為了降低油耗、煤耗,高耗能產業不應再增壓。杜祥琬說,除了再生能源、核能與天然氣,垃圾分類與資源再利用必須作為戰略性的新興產業。

「廢棄物是錯置的資源!」前環保署署長、國內廢棄物處理政策推手張祖恩,從廢棄物管理談起到資源永續,「究竟是廢棄物,還是資源」這個觀念左右的政府政策導向。過去將垃圾掩埋、焚化的概念,可以轉化到綜合利用,延長產品壽命。目前台灣正在推動環保科技園區,創造先進技術與就業機會,讓灰渣、汙泥、電鍍廢水等事業高毒性廢棄物分解、轉化為有價資源。

張祖恩說,不論是事業廢棄物或家用廢棄物,都應要從消極的末端管制朝向積極的源頭減量管制,建立生產責任制度,推動全面資源回收與零廢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