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20萬人體資料 找出慢性病因

賴義中 2014/08/31 18:49 點閱 5131 次
中研院31日舉辦「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造勢活動,盼更多民眾為研究貢獻。(photo by 中研院提供)
中研院31日舉辦「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造勢活動,盼更多民眾為研究貢獻。(photo by 中研院提供)

【台灣醒報記者賴義中台北報導】醫學與巨量資料結合,要找出慢性病因。中研院1年多前建置「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蒐集逾2.5萬人檢體,目標10年內建構20萬筆資料,供醫學研究使用。科技部次長錢宗良31日表示,慢性病因長期不明,藉由系統分析資料,或可進一步了解漸凍人症、失智症等,達成「精準醫療」。

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是99年依據專法成立,藉由蒐集自願參與民眾的健康資料,進行長期追蹤、觀察,建構本土醫療資料庫,供相關研究單位申請,以慢性病為研究重點。中研院31日舉辦造勢活動,資料庫執行長沈志陽表示,目前已針對老年失智、B肝感染和慢性腎病3大領域展開研究。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王宗曦說明,資料庫可分享個人生物資訊,科學家可利用這些龐大資訊,找出慢性病與個人生活習慣、飲食、行為和職業等環境因素的關聯,或有助破解染色體中的基因密碼。全球已有20多國相繼建立資料庫,但若要醫治本土疾病,就需有本土的資料庫。

初步統計現有資料發現,國人有5成膽固醇過高、5成醣化血色素異常、每週運動不到3次、6成男性BMI超標、7成女性體脂率過高等不良現象,恐導致罹患中風、心肌梗塞、糖尿病等慢性病。

資料庫建置計畫已實施至第3個年度,中研院陸續下鄉至社區巡迴宣導,盼年底前蒐集2.5萬至3萬筆自願民眾的資料。過程分為4步驟:簽同意書、身體基本狀況檢測、血液、尿液等檢體採樣及填寫健康問卷,總過程約1小時,未來2年還會進行複檢。

針對建置資料庫是否有個資安全、隱私外洩等疑慮,錢宗良指出,研究申請資料須經過告知同意,且不會涉及個人狀況,而以母體為主;若有特別要求個體樣本情況,須經過中研院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審查,民眾可以放心。他強調,資料庫長遠利益可回饋全民,若結合健保資料,研究價值會更高。

至於民眾實質反映如何?沈志陽說,說明蒐集目的後,多數民眾都熱心參與,惟目前資料筆數女多男少,盼有更多男性加入。他表示,凡30歲至70歲、未確診過癌症的民眾,均可至各縣市合作醫院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