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內民生物價飆漲,連國產大蒜產地價格(平均每公斤20 元上下)與末端銷售價格(平均每公斤70 元上下)差很大,不僅農民叫苦連天,消費者也大喊吃不消,究竟誰得利?
蒜農把箭頭指向蒜商,而蒜商頻頻喊冤,實情如何,握有公權力的主管機關心知肚明,不應再迴避。國內種植的農產品如大蒜,經常發生產銷失衡,導致價格爆跌,主要原因與因應對策,分述如下。
栽種地不清盤商壟斷
政府部門並未強制蒜農如實申報種植面積與數量,致無法精確掌握實際種植數量,建立有效的預警(非預告)機制。而蒜農在資訊不對稱情況下,多數是以前一期蒜價高低,來決定這一期放養的面積和數量,加以考量可能會遭遇風災損失,往往會多種植1-2 成,一旦風調雨順,則更容易生產過剩導致價格下跌。
為此,政府部門應該建立強制性農產品申報制度,以做為天然災害受損或產銷失衡時補助的依據,不能因地方派系、財團或民意代表施壓而妥協,導致有助產業穩定發展的制度無法建立,日本政府為保護日漸稀少的鰻魚苗,亦計畫實施強制性的鰻魚養殖申報制度。
蒜商是否涉及聯合壟斷,政府公權力從未發揮功用,也沒有抓到所謂的「菜蟲」。由於盤商掌握通路、烘乾、冷凍設備和倉儲設施,除少數蒜農可透過自產自銷與網路直銷外,多數蒜農只能把辛苦種植的大蒜交給盤商。為打破盤商壟斷,政府部門應該積極輔導農民團體或農會,建立自主產銷供應鏈,並給予必要的設備補助,避免受制於大盤商。
走私盛擾亂價格
國內大蒜需求量相當穩定(約5 萬公噸上下),正常情況下國產大蒜是可以滿足市場需求。問題是除國產外,政府還開放阿根廷蒜頭進口,加上大陸、越南走私蒜,常造成供過於求,導致市場蒜頭價格大跌。
為此,政府部門除了應該機動管制國外蒜頭進口,並實施產地來源標示(基於食用安全考量)外,可以考慮設置檢舉專線,提供檢舉獎勵金鼓勵民眾踴躍檢舉,以補稽查人力的不足。
政府推動休耕地活化為了衝出績效,對於活化種類、數量未嚴格限制,反造成負面效應如休耕地大量種植水稻、大蒜、玉米等,不僅增加政府財庫支出,也使得國內低迷蒜價更加雪上加霜。為此,政府在推動相關政策時,需要充分的協調整合,別因好大喜功而惹出更大民怨。
上述問題不優先解決,政府部門即想強推產地配額耕種制(上限4 千8百公頃以及面積分配有爭議),現有蒜農配合意願不高,政府部門應對症下藥,否則將徒勞無功、徒惹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