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藉發表對高雄氣爆意外的談話,再度強調儘速通過服貿、自經區等的急迫性,但是對於外界提出的諸多質疑,馬英九卻始終不願給予正面回應,甚至指為政黨惡鬥壓縮了理性對話空間,這樣的心態不改,想要在立院強行闖關勢必付出慘痛代價,也給台灣經濟後續發展帶來隱憂,是為政者應該三思。
傾中經濟風險大
台灣一直視南韓為勁敵,不願落於南韓之後,但是這些年南韓在經濟表現亮眼,在與各國簽定FTA 上也屢有斬獲(已簽下11 個FTA,涵蓋47 個國家,2013 年貿易總額逼近4,000 億美元),早已不將台灣視為同一競爭集團。
南韓在國際經貿發展策略上,除了積極打進中國市場(2013 年中韓貿易總額達2742.5 億美元,累計對中投資額為578 億美元)外,也沒有疏於對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的經貿合作,避免過度依賴中國市場,真正做到馬總統所說的把與中國交往的風險變小、機會變大。
反觀這些年馬政府的經濟發展策略幾乎鎖定在中國市場,對中國依存度不斷升高已經接近紅線,相對疏於拓展其他國際市場以及改善國內經濟投資環境(包括:土地、環保、金融、法規、優惠措施等),導致大型外資來台投資的數量與金額大幅減少,經濟缺乏活水,難以創造就業機會,蕭前副總統也曾呼籲為降低政治風險,未來應該要逐漸減少兩岸貿易占台灣貿易總額比重。
相反的,在中國政府有計畫的因勢利導下,台商將大筆資金、技術、人才、行銷網絡等帶往中國投資並協助當地經濟發展(截至2014 年2 月底,大陸累計利用台資595.9 億美元),逐步威脅到台灣本土產業的市場競爭,不僅造成台灣本土產業的空洞化,也錯失輔導產業轉型升級的機會。
台灣經濟應走自己路
而台灣目前的經濟困境主要導因於過度傾中(2013 年兩岸進出口貿易總額超過1972.81 億美元,其中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增加16.7%,對美國出口則減1.5%、對日本減0.3%、對歐洲減3.8%),已經讓台灣漸失經濟的主體性,引發青年學子的疑慮,連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都透過台灣媒體提出警訊,台灣政府應優先解決國內產業投資環境與升級的難題。
對照南韓的例子可以瞭解到,想藉由中國走向世界市場代價太高並不是台灣經濟發展唯一的選擇,台灣必須重新擬定全球經濟發展戰略。
隨著全球貿易自由化推動,美國、中國、日本在經濟領域的相互依賴度升高(2013 美中貿易總額高達5210 億美元,美中雙向投資額累計已經超過了1000 億美元;2013 年中日貿易總額達3125.5 億美元),但是在軍事、資源、海域等爭奪上仍然存在高度風險,為此美國、中國、日本也開始致力於風險規避以免受制於人。
台灣基於未來政治與經濟發展需要,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因此在穩定推進兩岸關係的同時也應該維持與美國、日本的良好互動,以免因過度傾中致失去自主性,最後落入如今日香港般的窘境,現在行動還來的及,馬總統請以台灣蒼生為念,別再一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