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抗戰控血壓 醫:勿擅自停藥

李昀澔 2014/05/19 20:19 點閱 2541 次
德國科隆大學醫學榮譽教授厄蘭德厄德曼19日應心臟學會邀請,分享國際高血壓治療趨勢。(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德國科隆大學醫學榮譽教授厄蘭德厄德曼19日應心臟學會邀請,分享國際高血壓治療趨勢。(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長期服用降血壓藥不致傷腎,擅自停藥反而可能造成慢性腎衰竭。德國科隆大學醫學榮譽教授厄蘭德厄德曼19日應心臟學會邀請,分享國際高血壓治療趨勢時表示,該疾病已有多達129種藥物可供選擇;北榮醫學研究部主任林幸榮解釋,高血壓成因複雜,患者常需服用不只1種藥物,而減量或停藥應由醫師判斷,否則可能引發腎臟病等併發症。

【高血壓患者增加】
「全球有13.5%的人口死亡與高血壓有關,到2025年時,患者將達15.6億人,年滿55歲者逾9成都有高血壓,」厄德曼表示,即便患者只有高血壓症狀,但引起中風、心肌梗塞、心因性猝死、心臟衰竭及末期腎臟病的機率,也較常人高出許多,且血壓「超標」越多,併發症越嚴重;特別是舒張壓正常、收縮壓異常升高的「單純收縮性高血壓」患者風險最高。

儘管高血壓患者日益增加,但厄德曼強調,臨床已證實只要將收縮壓降低2至5毫米汞柱,就能降低14%的中風及9%的冠狀動脈心臟病風險。林幸榮指出,目前臨床上多希望將正常人血壓維持在收縮壓140、舒張壓90毫米汞柱以下,冠狀動脈心臟病、糖尿病、中風、慢性腎臟病患者則應保持在收縮壓低於130、舒張壓低於80毫米汞柱。

【合併症患者難控制】
國健署在2007年針對全台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患者調查報告顯示,20歲以上成人罹患高血壓比例為28%;前成大附醫院長陳志鴻表示,近年在中國、台灣、印尼、泰國的跨國研究中發現,國內高血壓患者穩定控制血壓比例僅47.8%,主因係多數高血壓合併糖尿病患者血壓控制狀況不佳,服藥後穩定者僅占23.1%。

陳志鴻解釋,患者常因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藥物「吃一輩子會傷腎」而擅自停藥,但未按時服藥反而會出現蛋白尿、慢性腎衰竭等症狀,甚至衍生為視網膜病變、腦中風、冠狀動脈硬化、左心室肥大及心臟衰竭等併發症。另有患者擔憂血壓穩定後繼續服藥恐致血壓過低,陳志鴻澄清,除非有心臟衰竭或內出血狀況,否則一定要按時服藥,血壓才可能長期保持穩定。

【病因複雜藥物多】
「是否停藥、減量或增量,都應由醫師判斷,」陳志鴻指出,過度緊張或天氣變化都可能導致血壓短暫「飆升」,因此血壓長期穩定患者若突然量到特別高的數值,卻未出現頭痛、心絞痛、眼睛痛、盜汗等不適症狀,可稍作休息後再量一次,而不應「馬上吃藥降血壓」。

林幸榮表示,目前已有利尿劑、血管擴張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血管張力素轉換酵素抑制劑、腎素抑制劑、第2型血管張力素接受器抑制劑,以及各式交感神經接受器阻斷劑等治療選擇,且有6成患者必須每日服用2種以上降血壓藥;「高血壓病因太過複雜,才需要不同種類藥物治療,」他說,「患者病因各不相同,切忌與親友『共享』降血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