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心律不整藥 可縮小肝腫瘤

李昀澔 2014/05/14 18:01 點閱 3627 次
成大微生物免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劉校生與國衛院、工研院合作研究發現,治療心律不整近30年的老藥「臟得樂」,可望作為治療肝癌的輔助藥物。(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成大微生物免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劉校生與國衛院、工研院合作研究發現,治療心律不整近30年的老藥「臟得樂」,可望作為治療肝癌的輔助藥物。(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用於治療心律不整近30年的「老藥」,竟有治療肝癌的效果。國衛院、工研院、成大微生物免疫學研究所及成大附醫團隊,日前發表於醫學期刊《肝臟病學》的研究指出,透過動物實驗發現一種治療心律不整及持續性心房顫動的藥物,可縮小腫瘤體積。成大微免所特聘教授劉校生認為,該藥物可望作為化療或標靶治療失效之癌末患者的替代用藥。

細胞面對細菌入侵及可能致癌的過氧化物、自由基等「生存壓力」時,細胞內部的「自噬小體」會啟動「自噬反應」,將這類「垃圾」包裹並分解;劉校生等人發現,因基因突變而失去自噬反應能力的實驗鼠,在19個月大時會出現肝臟腫瘤,而在國衛院黃秀芬醫師提供的百例肝癌患者檢體中也證實,細胞自噬反應明顯下降。劉校生推測,此現象可能與一種微小RNA「miR-224」作用有關。

微小RNA係細胞內小片段的核醣核酸(RNA),會干擾細胞製造蛋白質;劉校生說,國外曾有研究指出,B型肝炎或酒精中毒造成的肝癌,患者體內miR-224都有異常增加的狀況。

成大博士藍昇輝、吳珊瑩等人透過「奈米金粒子」標記miR-224,證實自噬小體會吸收並分解miR-224,但在肝癌患者檢體,以及陽明大學生科系教授蔡亭芬培育的B肝小鼠實驗中都顯示,自噬反應低落造成miR-224「過剩」,可能是引發肝癌的原因之一。

劉校生據此推論,透過增強肝癌患者體內的自噬反應,或能清除miR-224並達到治療肝腫瘤的效果;《公共科學圖書館》線上期刊在2009年時曾有研究指出,心律不整用藥「臟得樂」可引發細胞持續產生自噬反應,劉校生團隊遂與成大附醫胃腸肝膽科醫師林錫璋合作,以臟得樂持續治療大鼠1個月後發現,肝腫瘤體積縮小近5成。

「細胞在健康狀態下面臨自由基等壓力時,可啟動自噬反應清除代謝廢物,」劉校生解釋,自噬反應可能因感染B肝病毒而「失效」,進而衍生肝腫瘤。劉校生表示,未來除測試臟得樂增強自噬反應在人體的療效外,直接抑制miR-224的作用由於目前尚無人類用藥,也是該團隊研究的重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