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革命」成為常態

林意玲 2014/04/28 00:49 點閱 21129 次

資深新聞人王健壯在聯合報寫了一篇文章「每天都像革命前夕」,讀之深有同感。

他說:「太陽花學運後,台灣徹底質變。人民與政府的關係變了,政府的統治正當性變了,更重要的是,國家氣氛變了,變得好像每天都處於革命前夕的狀態。」

的確,反服貿方歇、反核四又來,其他大大小小的抗爭也鬧不停,不只警察疲於奔命、紛紛申請外調,也讓政府官員難以靜下心來思考處理國家大事。

台灣不是獨裁國家,相反的,還是舉世誇耀的民主典範,不但有政黨輪替,也有成熟的代議政治,但曾幾何時,政府成為許多人嫌惡的對象,人民不斷起義,對政府下指導棋,政府面對此起彼落的運動,也只能選擇一再讓步。

問題是,當一切決策屈服民粹,等於把專業、數據、民主多數決與沉默未表態的因素,都拋諸腦後,也讓國家形同處於群龍無首、民眾面面相覤的狀況,這,豈是國家之福?

對於那些為了希望國家更好,而憤怒的霸佔議場、走上街頭、絕食等付出時間、生命代價的勇士,自然值得感佩,但社會上更期待兩造之間能多一點理性的對話,並能協商各自退讓一步,展現君子之爭,而不是天天在革命、生死、霸佔…邊緣拉鋸,使得企業家、商家、善良百姓日夜提心吊膽。

台灣確實是徹底質變了,政府、官員與立委不再受人民尊敬,人人得以「擋」之、「嗆」之、「取笑」之,簡直是「官」不聊生,這一切,政府自然也需要虛心檢討。

只是,「看人挑擔不費力」,這些抗爭、屈辱、指指點點,會不會讓政府官員更懦弱、更無能、更無所適從?如今,除非一切作廢提前重選,換人做看麥,不然就要由示威民眾一路監督政府施政,至終許給國人更好的未來,否則打亂一切的後果,又該由誰承擔?

民主政治是責任政治,由選出來的人全權負責,若是做得不好,自有下一次選票來更換,即使做得好,也有一定的任期;但是今天,當決策體系必須屈從大聲說話、上街動員的部份民眾(真希望退回服貿、核四停建真的對台灣比較好...),甚至讓不表態的多數老百姓也被迫付出代價(癱瘓議場、火車站前交通),這不是民粹,什麼才是民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