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杜胤廣台北報導】文化部籌備1年多的「藝術銀行」13日正式啟動,但「只租不賣」。今年共編列了4500萬元持續進行作品收購,加上其他人事行政支出,每年預計將投入7000萬,以鼓勵年輕藝術家。對此,首都藝術事業董事長蕭耀批評說,藝術銀行只是半調子,市場機制還未規劃,營運成本高,恐撐不久。
文化部籌備1年多的「藝術銀行」,13日上午在台中市自由路「銀行街」正式開幕,文化部長龍應台、台中市長胡志強與10位贊助企業家,分別在藝術銀行中「開戶」,現場邀請了28位藝術家共襄盛舉。龍應台針對藝術銀行推動的初衷時表示,「就是讓全世界看見台灣的藝術品,也讓藝術家進入臺灣社會與民眾的日常生活。」
【作品只租不賣】
藝術銀行是2013年文化部推動的政策之一,透過藝術作品的選購、租賃,讓公共空間成為台灣藝術家的生活畫廊,第一年經費編列新台幣3500萬元,第一波徵件中,共購入346件畫作,今年更編列4500萬元持續進行作品購藏,再加上其他人事行政支出,每年預計將花7000萬在藝術銀行上,未來公營機構、私人企業和非營利組織都能租借。
文化部表示,在流通機制方面,將採取「只租不賣」的方式,開放政府機關或民間企業承租,以收購價的0.4%承租給民間企業,最短租期為3個月,最長1年。「藝術銀行」的運作方式,是提供一個中介機構與平台,將收藏的藝術品提供消費者購買或租賃,再運用出租藝術品的營收購買藝術品,以支持年輕藝術家,但目前並未開放給個人申請作為私人住家使用。
【盼促進藝術市場】
文化部藝術發展司長張書豹表示,成立藝術銀行的目的是希望促進藝術市場的發展,目前還不至於會發生市場炒作作品的問題,因為採取徵件措施,就是希望年輕藝術家展現自己;若未來客戶穩定,台灣各個商業機構,例如飯店房間或民間機構都開始租用,國人也更有機會欣賞這些藝術作品,提振藝術風氣,否則以往公部門或外交部幾乎都使用「贗品」來當裝置藝術,對國際形象也造成損害。
【藝術市場應活化】
「藝術銀行只做了半調子,並沒有規劃好市場機制。」蕭耀說,他看好鼓勵年輕藝術家的作為,但每年耗費龐大預算,卻難有盈餘,藝術銀行恐無法支撐太久,且與文建會92年規劃的「青年藝術作品典藏計畫」有何不同?仍是放在「倉庫」庫存,沒有拿出來,久而久之,作品保養與運送都是成本問題,若租金提高,國內市場不見得能接受。
「藝術作品應要活化,讓市場決定作品價值,並進一步與畫廊合作。」他建議,鼓勵年輕藝術家是好事,但長久下來,藝術家的作品價值不見得能提高,若害怕藝術作品發生炒作之嫌,文化部也可設置公平交易平台或基金會,讓民間藝術團體共同監督,藝術家能不因商業利益而影響創作,政府也能從中仲介,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