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杜胤廣綜合報導】國內主流媒體漠視地方新聞,但市井小民也能自己辦報,來記錄自己安身立命的土地,不僅獲鄉親支持,更獲得文化部評選為「最佳社區報」!來自南投埔里的《大埔里報》,創刊不到1年就獲獎。資深社區報業者表示,社區報不僅要突破經營困境,還要懂得經營鄉民間的「關係」,否則易淪為地方派系鬥爭的工具。
《大埔里報》是由南投埔里地區的在地新聞工作者柏原祥創辦,他在2010年設立「大埔里@報」臉書粉絲團,廣邀各界人士擔任管理員,透過臉書分享的特性,傳送當地即時資訊。之後更進一步與視覺設計公司合作,建置「大埔里生活網」入口網站,定位在埔里、仁愛、國姓、魚池等四個南投縣鄉鎮,藉由雲端資料庫,協助民眾解決生活疑難雜症,同時深度報導地方新聞,發掘在地特色。
【在地觀點社會經營】
「取材『在地人』的觀點,是最重要的草根力量!」總編輯柏原祥說,社區報必須要能傾聽當地居民的聲音、瞭解居民對議題的感受,但要建立取材的敏銳度,一定要與居民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報社成員都是在地青年,從小深耕當地,容易掌握議題。
發行人唐茹蘋也表示,目前仍以贊助、廣告及訂閱為主要收入來源。但為求穩定營運,目前希望以「社會企業」的經營模式來辦報,尋求地方文化事業的支持。未來也將會與暨南大學學生合作辦報,提供學生與社區民眾媒體識讀的教育機會;另外,也將利用當地農產品、民宿、觀光景點的產品特色,進行異業合作,以推廣社區報。
【公民意識培養不易】
「公民意識需長時間培養,且要兼顧新聞道德與專業,加上經營上的人際與經費來源,實為困難。」曾經擔任《文山報導》發行人的謝如珍表示,社區報不僅經營困難,更要懂得經營社區居民、鄉民代表或當地單位間的「關係」,且公民意識不是一兩天就能成形,還得看社區報「如何作為一個教育者」,否則任何人為自己丟一個消息來源,記者和編輯都弄得很開心,結果對地方毫無幫助,甚至淪為地方派系鬥爭的工具。
她更表示,以社會企業來經營,需處理社區間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經費贊助來源,而一份好的社區報要真正為社區解決問題,並秉持公正客觀的新聞態度,維護報業信用,至於經費來源,《文山報導》以往都是依靠訂戶贊助,且定期舉辦社區活動來推廣報紙;但以社會企業來經營,難免會影響到新聞的獨立性。
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