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青年藝術家 重探台灣文化所在

杜胤廣 2014/03/31 15:59 點閱 3132 次
藝術家許旆誠(畫面左方)藝術家陳伯義(畫面右方)與臺北文化中心主任游淑靜(畫面中間)合照(photo by 文化部)
藝術家許旆誠(畫面左方)藝術家陳伯義(畫面右方)與臺北文化中心主任游淑靜(畫面中間)合照(photo by 文化部)

台灣當代青年藝術家以「繪畫」、「攝影」與「動畫」等現代創作形式,探究台灣地方的生活場景與空間意象!分別由風景繪畫家許旆誠、寫實攝影家陳伯義與動畫創作新銳陳敬元,展現對台灣地方空間的社會關懷。

陳伯義展出的攝影作品包括從廢棄屋裡遺留的物品,到遺留物品拿走後,在廢棄家屋裡的殘留痕跡,以及透過殘破窗外凝視工業環伺的景觀,都利用影像記錄了2007年至2008年高雄港一座漁村「紅毛港」的拆遷過程,目的是希望關注工業開發計劃中,被遺忘的當地生活價值。

許旆誠展也展出近期的作品「島嶼誌」,透過油彩與壓克力顏料來描繪,一座虛構島嶼上發生的故事,隱射臺灣現今所處的位置。而陳敬元的作品也傳達了屬於他這一代對於現有社會狀態與位置的認識。

主辦單位表示,此次展覽以「所在」為主題,目的是探討人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精神歸屬,三位藝術家也透過「所在」,描繪出台灣文化地景與生活事件,並希望藉由青年藝術家創新與社會關懷的藝術視角,來介紹台灣人民所生活的地方,未來也藉此向紐約觀眾,展示台灣藝術文化的「所在」。

「所在:臺灣當代青年藝術家作品展」是由文化部指導與贊助,訂3月27日至5月30日於紐約臺灣書院展出共計16件的作品。

台灣當代雕塑 展現傳統創新美學

12位台灣當代雕塑大師將台灣雕塑藝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進行階段性的作品展出。這12位都是華人雕塑界獨領國際的台灣之光,主辦單位台灣雕塑學會希望在文化與創意掛帥的知識型社會中,梳理台灣當代雕塑家的作品脈絡。

策展人楊奉琛表示,為了國父紀念館植入藝術的發想與推廣,希望在台灣半世紀以來的政治改革與經濟建設中,回顧台灣雕塑家共同打造的雕塑藝術史,並融合現代雕塑家對未來雕塑的想法與不同媒材運用的思考。

其中,已故雕塑家楊英風大師最具特色,不僅展出晚年開始利用不銹鋼材質,表現「大自然」景緻,且培育出知名雕塑家「朱銘」,展現出作品豐富的生命力。楊英風也多次為地方空間創作景觀裝置,不論是放置在台北市中山北路上的「鳳凰來儀」,還是放置於紐約曼哈頓華爾街上的「東西門」,簡潔的方型中,挖出一個正圓形,具有東方以空為境的美感。

這12位雕塑家分別是早期的楊英風、何恆雄、謝棟樑、鄧廉懷、王秀杞、李寶龍等6位傳統雕塑大師,帶來自1954年以來的作品,展現出台灣逐漸邁入經濟發展的時代;楊奉琛、施力仁、陳齊川、邱泰洋、簡志達、游元隆等6位近代雕塑家,也將帶來「現代雕塑」作品。

「雕塑臺灣‧翼展奔騰—臺灣雕塑家群展」訂3月30日至5月25日於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空間展出34幅精彩的作品,引領民眾進入不同以往的雕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