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奴12年 《自由之心》追求獨立靈魂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4/03/04 19:09 點閱 3313 次
奴隸主通過強暴、脅迫之力,在有形無形中強制剝奪受奴役者的個人自由、尊嚴、人權、政治及社會權力。《自由之心》提醒我們,只要奴隸制度存在,人人都是受害者。 (photo by 《自由之心》電影劇照)
奴隸主通過強暴、脅迫之力,在有形無形中強制剝奪受奴役者的個人自由、尊嚴、人權、政治及社會權力。《自由之心》提醒我們,只要奴隸制度存在,人人都是受害者。 (photo by 《自由之心》電影劇照)

第8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項一如外界預測,由真人真事改編,描述美國南北戰爭前,一名自由人被賣到路易斯安那州當奴隸故事的《自由之心》(另譯「為奴12年」,12 Years a Slave),摘下桂冠,片中肯亞籍女演員露琵塔.尼詠歐(Lupita Nyong'o)也同時獲得最佳女配角獎殊榮。

《自由之心》的主角索羅門‧諾薩普(Solomon Northup)是1808年出生在美國紐約享有公民權利的「自由人」(有妻兒、有工作),原本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手,卻在1841年受到奴隸販子誘騙,在華盛頓遭綁架賣給農莊為奴,從此過了12年奴隸生活,直到1853年獲救。他回復自由身後,出版回憶錄,記錄為奴的過程,捍衛身為自由人的權利,同時幫助其他遭拐為奴的黑人逃脫。

奴隸的歷史在距今3800年前巴比倫將戰俘作為奴隸就已存在。15世紀大航海時代,西班牙、葡萄牙興起,美洲大陸急需大量廉價勞力,從1517年開始,數以千萬計的非洲黑人被帶到美洲成為黑奴。

澳洲「自由行走基金會」(Walk Free Foundation,WWF)發佈《2013年全球奴役指數》,定義因債務、強迫婚姻、和人口販賣造成的現代奴隸,數量仍將近3,000萬人。奴隸的問題就誠如導演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所言,「這不是關於1841年,一個人被綁架為奴的故事,而是關乎於2014的現在。」

聯合國在1948年12月10日通過「世界人權宣言」,其中第4條即宣示「人人都不應該被人奴隸或奴役;一切形式的奴隸制度與買賣都應該禁止。」但時至今日,恐怖的奴隸制度,依舊存在於世上,這是文明社會的恥辱。諾薩普《為奴12年》一書,藉回憶奴隸生活,表明自己獨立的靈魂、尋求自由的決心,也是對農奴制度的深沈控訴。

作者並沒有因奴隸主的殘暴無道而屈服,在暗無天日的苦難中,也沒有放棄希望,因為諾薩普不只想活著,而是要自由的人生。正如他所言:「我不要只是生存,我想要生活。」(I don't want to survive, I want to live.),才能以堅定意志在遭逢劇變之時,見證人性中最為惡劣、陰暗的一面,但也感受高貴無私的情操,而一路支持他走過奴隸歲月的,除了對家人的愛之外,還有對自由的信念。

《自由之心》影片會得到影劇學院的肯定,應該與全片再度喚起人們對於自由與平等的渴望,帶給受傷害的心靈不凡的勇氣和感動有關。史提夫.麥昆在領獎時表示:「每個人不僅應該有權生存,更應該有權好好生活,這是諾查普留給後人最重要的一課。」露琵塔.尼詠歐更不忘在得獎感言中,向當時與諾薩普同為奴隸的派西(Patsey)致敬,「我一刻也沒忘記,由於有人承受了這麼多痛苦,我才擁有生命中這麼多喜悅。」

奴隸主通過強暴、脅迫之力,在有形無形中強制剝奪受奴役者的個人自由、尊嚴、人權、政治及社會權力。《自由之心》提醒我們,只要奴隸制度存在,人人都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