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份子 風骨何在?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3/12/26 09:31 點閱 2979 次
知識份子應是國家的脊樑,弱勢的代言者;應該不向當權者低頭,言所當言。圖為臺大校園內為紀念傅斯年校長而鑄,象徵知識份子精神的傅鐘。(photo by OnMyWayTo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知識份子應是國家的脊樑,弱勢的代言者;應該不向當權者低頭,言所當言。圖為臺大校園內為紀念傅斯年校長而鑄,象徵知識份子精神的傅鐘。(photo by OnMyWayTo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從事耕作的農民都知道甚麼樣的土壤會培養出哪一種果實。近來學者點出國內學界有「幫派化」傾向,知識分子不見了。其實此種現象普遍存在國內各領域,已經形成人才的反淘汰與創新力的降低,恐將影響國家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值得各界共同來關注!

【政府干涉 學者噤聲】

過去台灣經濟成就能受到民眾懷念和國際讚譽,除了要歸功於當時國家領導人擁有用人的膽識及雅量外,還有一批社會賢達,特別是大學教授,以超然立場在國家政策推動上把關。

只是進入21世紀的台灣功利主義盛行,知識份子多汲汲營營於入朝為官或為政黨效命,放棄風骨與堅持,不僅讓台灣社會失去防腐瓣,也導致整個國家向下沉淪。

這情況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學數目激增,各校獲得的補助款相對減少,教授們被迫必須向外爭取經費,也因此讓政府機構有了運作的籌碼與空間。

在棍棒(不給研究計畫)與胡蘿蔔(給官位或龐大計畫經費)相互為用的情況下,多數學者不再公開對不當的政策提出批評,甚至淪為護航者,特別是學官兩棲蔚為風潮,不少學者熱衷參與政治活動、電視評論,遠遠勝過教學研究,過去學者習以為常的漫長孤獨研究道路如今已人煙稀少。許多原本風評還不錯的學者,一旦入朝為官,言行變得荒腔走板和民意產生嚴重落差。

【學官兩棲 失去風範】

更有甚者,一些過氣官員完全忘記了孔子所諄諄告誡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下了舞台還汲汲營營透過昔日刻意經營的金脈、人脈等,以影武者之姿,持續插手政府部門決策並掌控國家資源(包括人事升遷、計畫審查、經費分配等)。

在當前行政部門(如農委會、教育部、經濟部等)以及國科會等學術研究機構都可以看到這些人的身影穿梭其中,確實已經影響到各部門的正常運作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在國外許多著名學府多訂定規章,嚴格禁止有形式上或實質上發生「近親繁殖」的現象,台灣不僅司空見慣還變本加厲。

讀聖賢書無非就是做國家的脊樑、社會的中堅、弱勢的代言;應該挺直腰桿,不向權勢低頭,言所當言。現今著重功利的風氣一日不導正,台灣就會繼續向下沉淪,問題是台灣社會有這樣的認知與覺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