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是怎樣養成的─談《我的意外爸爸》

歐陽月姣 / 北京大學中文所碩士 2013/12/05 21:40 點閱 3271 次

從《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到《空氣人形》,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總是著眼於那些社會邊緣化的人群和充滿爭議性的題材。而十年拍攝紀錄片的經驗,又使他在處理這些尖銳的題材時,傾向於用一種近乎寫實的手法,去敘述複雜到幾乎難以言說的人生境遇。

沉靜的鏡頭語言下,暗波洶湧的人生難題卻隨處可見,時時威脅著表面的和平,這是他的電影所特有的內在張力。

【回歸溫情的狗血劇?】

《我的意外爸爸》也繼承了是枝導演的一貫風格,只是題材有些「狗血」:兩個家庭抱錯孩子的故事,不是在韓劇裡早已司空見慣?還記得當年風靡一時的《藍色生死戀》,不知賺飽了多少人的眼淚。

於是熟悉他的影迷可能會有些失望了,相比于同樣取材於真實事件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我的意外爸爸》顯然不夠「聳人聽聞」,溢出過多的溫情和早已設定好的價值取向,甚至讓人質疑是枝裕和的「問題意識」在消失。

這樣的質疑並非沒有道理,是枝導演的電影,「平淡」一向只是表面手法,這一次倒像是真的歸於平淡了。然而太陽底下無新事,好的作品不能只有題材求新求異這一個座標,那些被再三講述的情節母題,往往因為觸及了人類所共有的集體無意識的焦慮,反而歷久彌新。同一個題材,也會因為導演的處理方式和思考深度不同,而有雲泥之別。

本片中福山雅治飾演的野野宮良多是一個典型的現代社會精英,屬於「人生勝利組」。野野宮的最初想法是將兩個孩子都收歸名下,他的邏輯是在金錢上處於強勢的一方,自然能給兩個孩子更好的生活。但由於齋木夫婦的拒絕,加上野野宮對於「血緣」的執念,只能選擇換回各自的親生兒子。這是故事的明線,從兩家大人的視角呈現出整個事件。最善於拍攝小孩的是枝導演,巧妙地壓抑了這兩個小孩尤其是慶多的情感反應,為最後一場高潮戲儲蓄力道。

【親緣與血緣的取捨】

野野宮的強勢性格,使他無法理解那些失敗者,更討厭他們的軟弱人格。於是,當野野宮知道真相的一瞬間,想到的是「原來如此」,因為具有柔弱性格的兒子慶多,一向不夠滿足他「望子成龍」的心態。他從來不曾想去瞭解慶多,只希望把慶多培養成一個如他一樣處處致勝的精英。

於是,慶多的情感被忽視,被壓抑,甚至在如此重大的換子事件中,也依然沉默。最令人沉痛的情節莫過於公園內的那場父子告別。沒有眼淚,沒有生離死別,野野宮說去齋木家生活,叫齋木夫婦「爸爸媽媽」,這是一個mission(任務),慶多就點頭接受。這時的鏡頭畫面,父子分別處於一個球狀旋轉椅的內外,中間隔著數條鋼筋,暗示著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伏筆是,當野野宮要把單眼相機送給慶多留作紀念時,慶多搖頭拒絕。

直到幾個月後,當野野宮無意翻看到裡面的照片,發現都是自己睡著時的身影,才明白兒子對爸爸無聲而近乎盲從的愛。

另一方面,野野宮的親生兒子琉晴卻因為遺傳的強勢性格與對於新家庭的不適應,一再與他發生衝突,並誠實訴說想要「回家」的願望。加上幾條支線情節的刺激,讓野野宮終於幡然有悔,帶著琉晴追到齋木家去找慶多,流著淚說mission結束了,回家吧。

「爸爸不像爸爸」,沖出房間躲避野野宮的慶多,終於爆發出沉默已久的情緒,說出這句話。到這時,是枝裕和真正想要講述的故事核心才顯現出來:問題不在於「誰是爸爸」,而在於「爸爸要怎麼做爸爸」。

【就這樣變成了爸爸】

這聽起來有些詭異:難道不是生了小孩,男人就自動升級為爸爸嗎?本片恰恰要反思這種理所當然的認知,正如片名(そして、父になる)所昭告的:爸爸不是天生的,爸爸是養成的。從這個意義來看,另一中文譯名《如父如子》顯然更抓住了本片的精髓。借助血緣關係的喪失而剝離掉這個在傳統婚姻家庭觀念中一蹴而就的身份後,「爸爸」的意涵將要如何去辨識?正是這種思考使得本片超出了「抱錯孩子」的兩難糾結,更接近問題的實質,是「父子和解」。

親緣與血緣,究竟哪個更重要?電影結尾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兩家齊聚在齋木家裡,鏡頭緩緩上升,從空中俯視這兩個經受考驗的家庭,顯示出命運的不可抗拒。黑屏以後,不時聽到小孩的陣陣笑聲,在結局未明的狀況下,實在難以讓人安慰。和解,但並沒有絕對的圓滿,這就是導演所要接近的生活的真實。

但本片至少給出了一種可能的答案:父子關係,重要的是理解的愛與彼此相伴的時間。做到這點,才是合格的「爸爸」。